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刍议文学语言模糊美言语生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863 浏览:132788
论文导读:;模糊美;A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6-0008-11文学语言模糊美概述语言的模糊性大大增加了语言包含的信息量,扩大了语言的表述范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主要包括三种情况。1.1词语的模糊性模糊性词语,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其语义构成的不定性,如一般性的模糊描述:“她很年轻,长的眉清目秀、留一头
摘要语言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符号系统,通过对文学语言的反映,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特点、民族特点与审美特点。特别是中国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使得语言中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语言所创造的神秘意境与审美魅力更加突出。语言的模糊性拓宽了人们的形象思维与想象空间,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在讲究意境的文学创作上,其创设意境、如梦似幻的刻画,更能反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语言的模糊性大大增加了语言包含的信息量,扩大了语言的表述范围。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美;
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6-0008-1
1 文学语言模糊美概述
语言的模糊性大大增加了语言包含的信息量,扩大了语言的表述范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1 词语的模糊性

模糊性词语,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其语义构成的不定性,如一般性的模糊描述:“她很年轻,长的眉清目秀、留一头短发”,这句话的表达就使用了模糊性词语,假如换成:“她今年20岁,留着2寸的短发,弯弯的柳眉下是一双神采飞扬的大眼睛......”,那么语言的描述就非常细致,但同时也大大的削弱语言表达的特殊想象魅力。在文学语言中,对比喻、双关、夸张等模糊性修辞方式的运用,更是许多作者利用语言模糊性来加强表述张力的手法。如我国文学精品中的古诗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还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充满模糊意境的语境,恰恰给了文学作品更美妙的审美魅力,使得作品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独特而奇妙的艺术境界。

1.2 句意的模糊性

句意模糊性,使得读者对同一个句子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就如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如我国古言对美人的形容:“貌美如花,肌肤如玉”,这里就充满了想象空间,这花到底是什么花呢?玉又到底是什么样玉?留给每一个读者的是可以充分展开的想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美人。这正是文学作品句意模糊所带给读者理解上的多义性,也是著名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具有恒久魅力的所在。

1.3 意境的模糊性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字尽管很简单,却反映出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在欣赏中可以感受到其精妙,但是却又难以确切对其进行语言表达,如古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中的景色描写表面看似平淡,却犹如一幅清新流动的画;又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带给人一种如临其境般的感受,这些语言描述,在触觉、视觉、听觉甚至是味觉方面,都给与了读者很好的共鸣,这种共鸣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品味,却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这就模糊性语言为人们营造出的一种模糊、朦胧的审美意境,给人予一种朦胧美感受。
2 文学语言模糊美的生成

2.1 违反逻辑的语义表达模糊性

文学语言中,词语运用悖论现象一直就存在,也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且这种魅力有增无减。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将所描述的事物对立起来,使用情理相悖的语句对其进行冲突性组合,如:用哀景来写乐、或用乐景来写哀,完全矛盾的表达,给人带来的情感震撼更大。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相对、相反的现象可谓是大有所在,这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同时又互相排斥的因素,在文字上加以有机组合,就表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与作用,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这类悖论在我国优秀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如: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分明是伤心离别,却说:不觉有离伤,分明是远隔一方,却说明月映照之下是一乡;又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心理感受与体验。

2.2 辞格手法上的审美意境模糊性

辞格语言模糊美表述中有着独特的功能,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辞格,如夸张、比喻、双关、借代、婉曲、闪避、比拟、仿似等等各种手法,都能够为读者营造出特别的模糊效果。
如在比喻中,我们常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统称为“虚像”,比如“爱”、“恨”、“愁”等这类心理活动,在本质上其概念就很模糊,给与每一个人的触觉、听觉、视觉感受都是千差万别的,而这种虚像词语结合实像词语的有机组合,凝练出的是一种模糊美与朦胧美,同事又将抽象化的物体给予了形象化的表述。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烧愁能得燃?”等等。错觉心理表达模糊美也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基于错觉上的比喻性描述,更表达出一种特殊的感受,这既是作者的直观心理反映,也是于作者心中的特定感受,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清晓水如镜,隔江人似鸥;”,“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等等。

2.3 缺省创设出的想象模糊美

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中,常常出现语境半路急收的现象,给人予一种意犹未尽、欲罢不能的感觉,这种想象模糊美的运用,在特定的情景中,使语言产生了一种深沉、含蓄、精炼的美。每一个读者在欣赏过程中,对语言的理解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想象,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这种利用缺省创设所创造的想象模糊美无处不在。如:“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纸,此情谁得知;”哀怨之声犹可闻,真可谓千古悠悠,遗恨绵绵。
3 结语
文学语言中的模糊美,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字艺术表现形式,它所创造的模糊性文学语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文学创作,对语言不仅要求凝练、准确,同时也赋予了含蓄、婉转、深沉的功能,这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对独特情感感受或独特意境创设的创造性表述,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也是千百年来读者津津乐道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模糊性与准确性之中寻找出一种和谐的境界,充分发挥模糊性语言强大的信息内涵与张力,将赋予文学作品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公瑾,丁石庆等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3]伍铁平著,王宗炎主编. 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杨.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02)
[5]刘灿群.艺术语言模糊美的言语生成方式[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ymxlw/lw25095.html上一论文:研究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深思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