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当代生态文学视角下美国灾难电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980 浏览:83091
论文导读:境。对全球的生态理由加以关注并传播着蕴涵其中的生态观,引发人类对全球生态理由的关注并触发人类强烈的生态意识。本文回顾了美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和美国灾难电影的发展历程,在生态文学视角下分析了美国灾难电影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意识,重点论述了工业与科技批判、生态责任、自然和谐三个方面的生态元素,以期暗示和
[摘要]灾难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现代社会处境。对全球的生态理由加以关注并传播着蕴涵其中的生态观,引发人类对全球生态理由的关注并触发人类强烈的生态意识。本文回顾了美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和美国灾难电影的发展历程,在生态文学视角下分析了美国灾难电影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意识,重点论述了工业与科技批判、生态责任、自然和谐三个方面的生态元素,以期暗示和警醒人类要保护生态,尊重自然。
[关键词]生态文学;灾难电影;生态价值;尊重自然

一、美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

(一)生态文学的思想内涵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些表现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生态灾难的文学艺术作品,西方生态文学创作开始拉开了序幕。生态文学展现出不同于其他类文学的独特的思想内涵,更多地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自然的影响,批判着那些毁坏生态的恶劣的社会文明。在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揭示和艺术表现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挖掘、理解和分析这些思想,是生态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1]
现代工业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导致我们赖以存活的地球环境岌岌可危。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不仅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成了“第一破坏力”。[2]因此,生态文学对现代的工业和科技提出了严厉的批判。此类批判并不是完全否认现代工业和科技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贡献,而是针对工业和科技对人类当代生态文明造成的致命后果的暗示,以期人类做出深思和探索新的技术去开拓未来。所以,生态文学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批判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二)美国文学作品的生态思想发展进程

美国早期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生态描写,其目的是弘扬基督教教义,构建清教神学思想和美国国家意识。17世纪的美国文学大多是对新大陆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探索,内容多为如何支配自然。到18世纪,美国的作家开始在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去描述自然环境,多以迷失和冒险内容为主。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生态意识可以概括为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回归”。代表性的作家主要有:布莱恩特、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等等。在这一时期爱默生的生态思想最为突出,他在《论自然》中指出,“它是上帝的更遥远更低级的化身,是上帝在无意识的投射”[3],强调自然是人的精神象征。
现代作家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福克纳的《熊》,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和现代文明的关系,阐述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愿望。后现代作家如加里·斯奈德和唐·德里罗等在其作品中都表露出了强烈的生态保护思想和环境意识。

二、美国灾难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灾难电影的界定

“灾难电影”(Disaster Film)是叙述一群人如何同心协力逃避一场人为或自然灾难的通俗类电影。[4]灾难电影表现了人类的贪婪、自私、在灾难面前的弱小,以及狂妄自大的丑恶心理。每一次引发灾难的根源都是人类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污染破坏,各种各样的灾害就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警钟。“灾难电影表达了强烈的现代生态观念和深沉的生态忧患意识,并且还凭借其广大的受众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观众实现着对现实生态环境的优化和改良。”[5]

(二)灾难电影的发展及特征

灾难电影从电影创作初期就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随着近百年的科技变革,灾难电影在视觉上呈现出了不同凡响的效果。总的来说,灾难电影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是电影的起步阶段,也是灾难电影的探索时期,代表作品有《火灾》《火烧旧金山》等。一方面,电影初期没有良好的拍摄条件;另一方面,电影制片人的眼光还不够开阔,因此影片大多采用纪实手法,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献给观众。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针对社会主义的思潮在整个世界蔓延,灾难电影的创作也因政治的理由,具有了“冷战”时期的特点。如《哥斯拉:怪兽之王》,讲述的就是因为核辐射引起的大灾难,反映了军事备战时期各国公民的心理恐慌。20世纪70年代,灾难电影进入了繁盛时期,代表性作品如《海神号》《大地震》《火烧摩天楼》《日本沉没》《大白鲨》,等等。《大白鲨》揭开了美国电影对生态理由的首次关注。这个时期的人们更倾向于去实现人的转变,不论是什么灾难,人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今,电脑特技的应用使得灾难影片的音响效果和画面越来越完美,如《龙卷风》《飓风》《2012》,不仅仅视听效果更加逼真,而且在手法上的虚拟打造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三、生态文学与灾难电影

文学是电影制作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已经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大量的电影作品都是经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对社会生活和自然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其文字的静态意识不断诱发电影的动态感官,二者结合最终成就了文学改编类电影。文学中的生态意识来源于西方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是西方人文主义的三大思潮,同时也是生态意识的蔓延的主要潮流,“回归自然”已成为人们所崇尚的思想。无论是美国的现代文学还是当代文学都涌现出大量有深刻影响的、有代表作用的作品。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唯美的、有惊悚的,但大都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惋惜。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生态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被视为生态文学的经典作品,标志着世界生态文学时代的来临,并开始了一个自觉地表达生态意识、深入地深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阶段。此后,世界各国出现了多种体裁的有关生态方面的文学作品。“冷战”结束后,众多的好莱坞编剧和美国作家把视角转到了人和自然相处的深思上,并传达出对人类未来的深思。这一时期,“灾难”和“生态”成为大量影片和书籍创作的主题。

四、美国灾难电影中的生态元素

(一)灾难电影对工业与科技的批判思想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xpplw/lw50874.html上一论文:浅谈慢半拍,破译孩子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