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中国高校图书馆构建IC存在理由及解决对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03 浏览:14605
论文导读:
作者简介:刘建平(1981-),女(汉),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数字图书馆、图书馆信息服务。
摘要:阐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IC的含义,分析了构建高校图书馆IC构建的要素,并从经费理由、人才配备和服务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理由产生的理由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IC;高校图书馆;存在理由;解决策略

一、高校图书馆IC的定义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开始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的北美和欧洲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其中以美国的发展最为迅速。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图书馆的体验感受。它的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方式。其中集合了实体空间、虚拟资源和人员的服务等方面内容。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目前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建立了信息共享空间,并且成为了大学中最受师生欢迎的地方之一。现今在高校图书馆建立IC空间已经成为一种发展、一种潮流,为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国内学者任树怀、孙瑾则认为:“IC空间是在开放存取运动的背景下,经过特别的设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协作学习环境”[1]。

二、国内高校图书馆IC的研究目前状况

自从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2005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2]的论文后,国内图书馆界首次接触到了IC,并为之展开了理论研究与探讨,因此也产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信息共享空间实现机制与策略研究”也成为了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图书情报类的立项之一。但是,在我国的IC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进行了IC的实践且取得了一定成果的高校为数不多。在这其中较成功的高校有: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Information Commons、香港大学的(KNC)LC知识导航站、清华大学的“信息服务中心”、岭南大学的“IC蒋震资讯坊”、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ILE”多元学习区、台湾大学“学习开放空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和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3]。
另外也有部分学校虽没建成真正作用上的IC,但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却大都引入了IC的理念,如:复旦大学在江湾校区建设的“李兆基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多媒体服务共享空间”。

三、构建高校图书馆IC的因素

通过对国外IC空间的分析而知,IC是空间资源和服务的有机结合,其本质是“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并顺利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的信息服务模式”。它一般由空间、资源和服务三个要素构成。

(一)物理空间

物理空间的科学设计是IC构建的重要方面之一,它起到为用户提供面对面交流、相互讨论、学习的个性化空间作用。因此,空间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学习风格与习惯不同的用户的需求。位置的选择、室内的布局与摆设就尤为重要。

(二)虚拟空间

大多数的IC都提供文献资源从检索——收集——整理——写出——打印论文的一系列服务,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支持。大多数的设备在馆内无偿使用,少量外借,而有的则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IC空间通常配备了多台计算机,为满足读者需求,提供PC机、笔记本电脑和苹果ipad,便于用户借出使用。此外还提供黑白、彩色复印打印扫描一体机、投影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光盘刻录等设备。几乎所有的IC都提供有线、无线上网服务,提供带有网络接口的学习平台,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人员及服务建设

一个IC的成功需要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完善。其中人员及服务的建设也是IC建设的重要因素。其人员构成应包括咨询馆员,负责解答读者的相关咨询;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对IC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读者解决计算机有关的理由;指导教师,负责解决学生相关论文写作的理由;学科联系人,负责与对应的院系联系、相关专业的资源建设和利用。

四、制约高校图书馆IC构建因素及解决策略

(一)经费理由

IC空间在国内多集中出现于华东地区,且发展规模迅速。理由有二:一是能够接受IC的先进理念;二是经济实力起了决定性作用。评估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师资、实验室、图书馆,缺一不可。但由于政府拨款经费有限,使得高校只会优先考虑将经费用于教研教学单位,而图书馆等教辅单位则次之。另外,在IC的建设中,基础设施、场地、设备、技术、软硬件的购买等需要投入很多成本。基于以上理由,很多高校图书馆对IC感到力不从心。
其实,通过分析构成高校图书馆IC的因素可以发现,国内的图书馆大部分都具备了构建IC的要素。在国内外,IC的建设主要有三种方式:(1)改造型IC,就是以现有的电子阅览室和技术服务部或参考咨询部为基础,在此之上经过改造扩展而来,例如华东师大闵行校区;(2)部门式IC,即在图书馆中单独开辟一块空间重建IC,例如上海师范大学;(3)IC大楼,即把整座楼构建成IC,例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但由于空间、经费等许多限制因素,国内尚无此类IC空间的建设。综上所述,对于空间不足、经费紧张的部分图书馆完全可以采用改造型IC,进行建设。

(二)人才配备

以美国为例,1951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列出新的标准,规定:图书馆学教育限于研究生水平,图书馆的专业工作必须由图书馆员才能担任,图书馆录用的专业人员都应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高校图书馆则要求其馆员既要有图书馆从业资格又有教师资格,因此美国高校图书馆员大多具有双学位。如此之高的标准,使美国图书馆汇集了大量高水平高素质的馆员,为其更好的提供IC服务奠定了基础。
纵观我国现今高校图书馆人才引进和培养方式,不足以满足构建IC的需要。在引进人才方面,各馆都有相当一部分馆员是由引进人才的家属构成。他们大多学历低、缺乏专业知识,很难为读者提供专业服务。而引进的新馆员虽学历高,但知识单一,或缺少专业学科知识,或缺少图书馆专业知识,也造成了服务水平低下。IC的构建和运作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复合型人才:即有图书馆学知识又有学科专业知识。

(三)服务方式

IC的核心论文导读:
是提倡“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理念,因此IC也是一种协作式的服务环境。它需要咨询馆员的信息检索、IT人员的技术支持以及指导教师的协助。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合作下,为用户提供一个实体空间温馨、舒适;虚拟资源丰富、多样;服务方式人性、主动的服务环境。基于此项原则,各馆在具体布局上、实施上,可根据本馆特色进行构建,并通过用户的反馈适当进行调整。例如:(1)调整、延长开馆时间;(2)取消借书证,统一合并至校园一卡通系统;(3)在IC的休闲区提供人性化服务;(4)IC的服务模式应多样,可采取电话、E-mail、网上FAQ、现场一对一等多种方式,真正有效、快速、及时的为用户解答。(作者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树怀,孙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迪[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24-27.
[2]2007年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9-01-04].http://.gov.cn/planning/xm2007/tsqb.htm
[3]吴惠茹.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目前状况[J].情报资料工作,2009,(3):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