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仿制药:跨国药企中国新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823 浏览:118517
论文导读:。在这些领域本身外企可以力压本土企业。但另一方面,受制于中国各地招标和战的实际情况,不愿以牺牲质量,沦陷低价泥沼为代价争夺市场的外企又往往进退两难。此前各地的基本药物招标就是个例子。2009版的基药目录中唯一一个以降价博中标的外资原研药舒降之,在2010年各地的基药招标中表现并不理想,只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
在中国医药市场最成功的业务发展模式其实往往是那种“组合拳”模式,就是既有可以宣传品牌、贡献利润的新药独家品种,又有低成本可以渗透市场的仿制药品种。
“为众多中国患者提供创新药物,并逐步推广本土生产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品质品牌仿制药物。”两年前,阿斯利康(以下简称“AZ”)提出的这句全新服务承诺曾是跨国制药巨头们张开双臂拥抱中国仿制药市场的写照。但现在,这家公司却悄然调头,重新回到“仅是创新药物”的轨道。
5月底,在阿斯利康的默许下,媒体披露了其最新的中国战略:暂停针对品牌仿制药市场的投资,转而投入新兴医院市场;调整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新建生产基地业务,从仿制药转为生产公司现有产品。
值得玩味的是,AZ的一系列调整正好发生在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公布之后,而后者被视为中国仿制药市场进一步扩容的标志。随着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仿制药以及基层市场的机会备受瞩目。据IMS的统计,2012年中国仿制药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75%,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9%。而在过去的5年内,仿制药市场也一直保持着超过24%的平均增速。
AZ曾坚定看好这一市场,这与不少外企巨头们的判断一样。2011年底,AZ与广东倍康达成收购协议;几个月之前,辉瑞牵手海正药业,默沙东联姻先声药业,均决定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几个月之后,礼来通过两轮注资,参股南通联亚。几家公司不约而同地在中国酝酿着一桩新生意:品牌仿制药,尽管仿制药市场以前基本不是它们关注的战场。
其核心逻辑之一是,随着政府继续努力制约医疗总成本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质量差异化程度较小的产品不仿制药:跨国药企中国新考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大可能在定价方面享受溢价;而同类仿制药在质量上的高下不一将促使医生和患者选择质量更好的品牌仿制药。因为在质量、品牌等方面,外企的优势是显见的。
现在看来,对于中国仿制药市场将可能发生的新位移,AZ的浅尝辄止无疑平添了诸多悬念:涉足仿制药对于跨国药企而言究竟是否明智?抑或只是权宜之计?AZ之后会否再出现退出者?内外资企业关系将如何演变?……
跳进红海
外界普遍猜测,AZ的战略调整与其全球高层换届有极大关系。于是不难看出,尽管已经有了大量实质的动作,但跨国企业迄今对于中国仿制药机会的研判尚无把握。
一方面,仿制药生产研发虽然无须对疾病作用点、作用方式进行深度研究,但制剂工艺仍需技术支持。在这些领域本身外企可以力压本土企业。但另一方面,受制于中国各地招标和战的实际情况,不愿以牺牲质量,沦陷低价泥沼为代价争夺市场的外企又往往进退两难。
此前各地的基本药物招标就是个例子。2009版的基药目录中唯一一个以降价博中标的外资原研药舒降之,在2010年各地的基药招标中表现并不理想,只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中标。一个重要理由是,20毫克7片装的舒降之投标一般在21~25元一盒,而同品规的国产仿制药,往往投标价平均比舒降之低10元,差距悬殊。
“仿制药市场的竞争目前仍是以低成本为导向的,外企相对较高的运营成本和中国医药市场的复杂特点,是其介入的一个难点。”正大制药集团总裁徐晓阳说,在仿制药市场推广的合规性方面,本土企业的模式是外企不能接受的;而在方面,即便外资企业愿意降价,也很难拼得过本土企业。
此外,从运作经验和品种资源支持上看,外企也并不占优。由于仿制药无专利保护、受限,难以确立单一品种在市场上的垄断,而目前大多数主流外企均是创新药出身,无法通过自有产品形成集群优势。并且,其推广模式主要是针对专利药的,对于仿制药营销没有经验可以参照。正如Az调整战略的事实披露后,一些外企人士在微博上的评论:“全球没有仿制药业务,中国自搞一摊就不可避开地缺少支持。”
或许,通过观察梯瓦、兰伯西等这些全球著名的大型仿制药商多年来在中国市场几无作为的事实可以间接说明理由。“这些公司在中国市场上获批的仿制药品种非常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加之没有适合中国市场的团队和管理,失败成为必定。”绿叶制药集团副总裁姜华说。
这样看来,跨国药企介入仿制药领域,貌似是跳进了一片红海。
新机会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指出:“从全球层面看,跨国药企终究不会把重心放在仿制药上面,这不是他们的战略布局,创新还是核心。当下仿制药确实商机无限,但随着未来全球新药研发的回暖,这种浪潮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也有观点称,在专利悬崖的无奈之下,在中国推出的仿制药政策,专供中国市场,实为跨国药企的权宜之计。
不过从中短期来看,尤其在已接近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及民众健康意识增强等因素带来的巨大用药需求是显见的。然而,作为一个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医改及相关产业政策导向势必带动市场重心向仿制药偏移。
同时,外企这几年在中国的市场地位随着政策和市场的调整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5年前,外资药品的市场份额可以达到30%,现在已经下降到25%;去年,医药行业的增长是29%,而外资企业的增长只有20%。一种说法认为,外企最具优势的市场,已基本接近饱和状态。
如何进一步拓展增长空间,仿制药不失为一个机会。“仿制药一方面可以缓冲新药出现之前的真空期,此外也的确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能够应对中国差异化的用药需求。”礼来中国副总裁陈怡说,有前景的话,外企不会轻易放弃。
再者,“在中国医药市场最成功的业务发展模式其实往往是那种‘组合拳’模式,就是既有可以宣传品牌、贡献利润的新药独家品种,又有低成本可以渗透市场的仿制药品种。”姜华说。
更何况,在仿制药中,高品质的品牌药也并非完全无利可图。据高华证券的数据统计,2006年~2011年间中国品牌仿制药的平均毛利率达76%,几乎与成熟市场的创新产品的毛利率相当(但由于销售管理费用率很高,平均利润率为12%)。
接下来,理由的焦点就在于如何俘获这块市场。“的确,现在很多外企都很看重中国的仿制药市场,但怎么进入,仍在探索”,陈怡说。但与本土企业合资合作或会成为趋同的选择。
事实上,尽管此前几家跨国企业论文导读:
均是通过借道本土企业来涉足仿制药,但各自在操作手法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别。一位业内人士对此解释:肯定不看好外企内设团队来做仿制药,就像国美、苏宁的电商很难做过京东一样。这个市场,很多外企上下无人熟悉,也无体系支持,所以进入市场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实现独立和创新,只有如此,新业务定位、产品定位、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市场推广等种种看似难解的理由才有可能,红海才可能泛蓝。
无论如何,徐晓阳说,随着仿制药战略推进,外企事实上已经开始呈现出三方面的变化:1.寻求仿制药在中国申报注册;2.通过与本土企业的合资合作,扩充营销手段;3.与内外资企业的区别越来越小。从长期来讲,这将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共同做大市场,树立品牌,最终趋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