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五缘网与互联网融合条件下信息传播特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212 浏览:146484
论文导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领着传播领域的快速变革,中国传统社会的五缘人际网络与西方互联网络的融合成为必定趋势。“两网联姻”使信息传播范围极大拓展,信息传播效果多重交互,并且推动了互联网络与社会生活的融会。
[关键词]五缘人际网络 互联网络 信息传播 媒介融合
[]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5-0084-02五缘,即以亲缘为纽带的宗族亲戚关系,以地缘为纽带的邻里乡党关系,以神缘为纽带的宗教信仰关系,以业缘为纽带的同学、同事关系,以物为媒介的人际关系。以五缘为基础搭建的社会人际网络一直是传统社会中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网络传播以其迅捷、高效、分众化的优势迅速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式之一,并且引领着传播技术革新的趋势。但是,在极重“关系”、极讲“人情”的中国社会,传统的五缘人际传播仍然具备其他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说传统的人际网络是信息传播的起点和基石,那么它与互联网络的合体则是信息传播的机遇和未来。近年来,网络社区的蓬勃发展成为网民使用网络的新趋势,从网络社区人际互动过程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和方式分析,它的诞生与流行正是现实五缘人际网络与虚拟互联网络完美结合的产物。

一、“人媒”与“机媒”共存——传播范围的极大拓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极重视“关系”与“人情”,在几千年的人际交往模式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熟人社会”。传统的人际交往总是循着“五缘”的轨迹展开,人作为交往的对象和媒介构成社交的基本因素。网络的出现突破了这种“熟人模式”,让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以SNS网站和BBS论坛为例,陌生人通过共同关注的好友或参与讨论感兴趣的共同话题而有了直接交流的可能,文字或音像符号取代了口头和肢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虚拟空间的神秘感和安全感又会推动这种“偶然的”交往尝试向深层的交流沟通转变。于是,在我们原有的熟人圈子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陌生朋友,人们逐渐摆脱对单一“人媒”的依赖,通过“机媒”寻找更多交往的可能。费孝通曾以“差序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的交往格局,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如同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五缘人际网络就是在“差序格局”基础上形成的一张亲疏有别的关系网。五缘联系的存在,既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又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换言之,人们只在自己影响的范围内传递和接收信息。而互联网络信息的发散性使得传播像平面一样展开,网络社区的信息流通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机性和随意性,线上交往的这种特性使之极大淡化了现实中的亲疏关系的影响,但网络社区交际圈子的建构仍然是亲疏有别的,例如新浪微博用户便按照引申自现实社会的标准将自己的线上联系人划分为亲属、好友、名人明星、特别关注对象等,然后按照对话公开、对指定人群公开、不公开等特定方式传播信息。网络传播效力的发挥仍依赖近似“差序格局”效应的发挥,但网络传播特性又极大拓展了原有的“远近、亲疏”概念的内涵,陌生人一样可以成为网络社区中亲近的人。以媒体对影视明星文章出轨事件的报道为例,各大社交平台在第一时间的跟踪报道,使之迅速成为引发全民讨论的热门话题,甚至引发了一场关于“明星婚外恋”的网络大讨论。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文明的演进,单纯的“人媒”式的信息流通已不能满足公众的胃口,“人媒”与“机媒”共存是当前传播生态的写照,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使信息传播的范围得到极大拓展。

二、“五缘分群”与“网络分众”的叠加——多重交互的传播效果

五缘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但五缘之间是相互区别的,每一缘都有其独特的内涵。相应的,以五缘为纽带形成的群体之间也是相互区分的,不同类型的群体各有其鲜明的特征。在传统的人际传播视角下,社会信息的流通是顺着人际网络的延伸而不断渗透的,换言之,信息是“镶嵌”在人际网络中的,并以人际互动为流动前提。人们往往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内容,因此“五缘分群”的过程也是信息分类的过程。这种传播方式必定受到人际交往范围的限制,但却让信息接收个体避开了暴露于海量信息之中。Web2.0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用户自主”时代的来临。特别是垂直型网络社区的大量涌现让拥有不同兴趣、需求的网络用户大大节省了信息摄取的时间成本。“网络分众”的实现是建立在网络媒体多样性和网络信息嵌入特点基础之上的,虚拟空间的信息元素是镶嵌在文本符号内而非社会关系中的,微博链接、转发数量的排名、粉丝数量,微信朋友圈发言下按“赞”的人数等,都是网络社区“居民”受欢迎程度的符号表征,也是其信息传播效力的体现。但大多数人并不是单纯存在于现实五缘或虚拟社区之中的,现实生活中既会受到“五缘分群”的约束也受到“网络分众”的影响。实际上,此二者并不相斥,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叠加的。例如,以“五缘”为主题而建构的网络社区从一开始出现便凭借其对特定人群天然的吸引、聚合成为互动频繁而极具影响力的社交平台。诸如以寻根谒祖为主题的亲缘社区,以“校内网”为代表的业缘社区,以各种美食、旅游介绍为主题的物缘社区等,都带有浓厚的五缘色彩。从传播效果来说,中国社会土生土长的五缘人际传播更富情感性及亲和力,尤其长于说服和沟通感情;而网络分众传播则更顾及用户个性和自主性,人们往往因为“隐姓埋名”而畅所欲言。两网“联姻”会产生多重交互的传播效果,这是单一的传播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虚拟空间的现实逻辑——网络与生活的交汇

与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相比,网络社区内的信息交流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以Facebook为例,“用户墙”上的留言多是用户对生活情感的流露,通过关注、评论及回复,人们有时更容易袒露自己的深层想法。网络社区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有时能迅速建立起相对简单、安全、亲密的人际关系。但网络跨时空的特性有时也会给人际交往带来理由,虚拟空间的交流并不是实时的面对面交流,这让完全基于网路社群构建的人际关系相对脆弱。各类媒体已经报道过各种类型的“见光死”事例,“见光死”这个词条表明了现实交往对于网络交往的绝对强势。网友关系的稳定和可信赖程度往往不高,而这论文导读:网络传播不受时空限制,它所具有的天然落地和快速到达的特点,能有效突破信息屏障,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方式。“五缘网”与“互联网”联姻,能够在兼顾信息传播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同时,迸发出更多思想和情感的火花。责任编辑:张丽上一页12
正是以五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优势。从长远来看,建立一种稳定的信息传播模式只有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将现实五缘的交往逻辑移植入网络空间,二是跨出网络与网友在现实中见面——二者均体现出网络交往和信息传播对现实逻辑的依赖。事实上,众多网路社区在构建虚拟空间的同时已将线下交流线索列为可供网民选择的重要选项,为线下交流的展开预留了空间。Facebook中“活动”的功能就会通知用户朋友们将发生的活动,帮助用户组织线下的社交活动。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以各种形式“跳出”显示屏与用户在现实中见面。从构建理念分析,网络社区的打造是以现实社会为雏形的,文本关系取代实体关系的确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但在重人伦、重人情的中国社会,五缘人际传播所独具的信任感和亲密感仍然不可替代。网络社区的兴起,必定进一步加速网络社交与现实生活的交汇,人们也将会逐步摆脱单一的文本或实体关系的限制。伴随着文本关系与实体关系相互转换与融合的加速,也必定推动信息传播方式的融合式发展。
五缘人际网络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以情感为基础而形成的关系和联系。五缘人际网络所独具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感染力让其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独具可信性、情感性和说服性。网络传播不受时空限制,它所具有的天然落地和快速到达的特点,能有效突破信息屏障,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方式。“五缘网”与“互联网”联姻,能够在兼顾信息传播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同时,迸发出更多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