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大众传播场模式中新闻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68 浏览:32941
论文导读:式入手,分析直接影响传播者的因素和通过影响讯息、媒介和受传者而间接影响传播者的因素,来对新闻理由产生的理由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展开探讨。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场论”的研究思想,强调环境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即传播者、讯息、媒介以及受传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大众传
【摘 要】新闻的显性主角虽然是传播者,但是传播者受到来自讯息、媒介、受传者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入手,分析直接影响传播者的因素和通过影响讯息、媒介和受传者而间接影响传播者的因素,来对新闻理由产生的理由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闻;讯息;媒介素养
2013年新闻界出现了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新闻——“反转新闻”。反转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闻事件的真相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变。12月13日,网友“盘点2013年10大反转新闻”;12月30日,中新网通过视频的方式回顾了一系列“反转新闻”。其中包括深圳“最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事件、陈永洲事件、济南市民哄抢菊花事件、北京老外撞人事件等。反转新闻让人们关注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理由。
新闻界对于新闻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丁伯铨教授在《对新闻理由的几点探究》中认为:新闻是业内适应新闻活动特点而形成的要求自己“应当如何”的自律规范,以及公众认为该业在新闻活动中“应当如何”的观念和舆论约束。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由一般表现在几个方面:违背新闻真实性、不顾及当事人的情感报道新闻、不顾及受众情感或社会影响报道新闻、有偿新闻和有偿不报等。
虽然新闻的显性主角是传播者,但影响传播者的因素有很多。由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可知,传播者除了受到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讯息、媒介和受传者的影响,虽然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传播者违背新闻的理由,但是的确会影响其践行新闻。因此,本文试图从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入手,分析直接影响传播者的因素和通过影响讯息、媒介和受传者而间接影响传播者的因素,来对新闻理由产生的理由以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场论”的研究思想,强调环境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即传播者、讯息、媒介以及受传者的影响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大众传播场模式提示中对“C”传播者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自我理由与社会环境、讯息、所处媒介、受传者;对“M”讯息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传播者的选择、信息源、信息本身的特点;对媒介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宗旨、所有制和政策;对“R”受传者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自我因素和社会环境。

一、在传播过程各要素中探析新闻理由的产生理由

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C)、传播内容(M)、传播渠道(媒介)、受传者(R)、传播效果五个要素,传播效果往往通过受传者的反馈来显示,因此放在受传者这一部分讨论。

(一)传播者的个人因素和所处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职业道德修养不足会导致新闻理由。有偿新闻、有偿不报、假新闻都是由此而起。2007年7月,在河北张家口蔚县的李家洼煤矿发生了矿难,包括中国产经新闻报、农民日报在内的数家媒体的记者竟然排队领封口费,成了新闻界的大丑闻。今年的十大反转新闻中的“深圳“最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事件”就是一起假新闻,系中新社一名记者摆拍。而在灾难报道中,更多体现的是传播者的人文关怀意识。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难,媒体在及时报道上做得很成功,但是有些媒体把镜头直逼遇难者,对遇难者家属反复直接提问,这都是缺乏人文关怀,有违新闻的做法:前者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后者则对灾后人们造成了二次伤害。传播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着重讨论法律环境,我国没有完整的新闻法,关于新闻的法制也不健全,比如对于“隐性采访”界定模糊等。

(二)新闻信息的特征以及信源的多样性

新闻信息具有新颖性、准确性、层次性和公开性。准确性关涉真实性,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层次性则跟报道方式有关。新闻信息的新颖性从本质上规定着新闻时效性:当天的新闻是金子,隔天的新闻是银子。正因为如此,传播者在得到消息时,总在第一时间就发布出去,得到了时效性有时却失掉了准确性。今年的10大反转新闻多是这个理由引起,如11月的“济南民众哄抢菊花事件”,起初在央视新闻发布主题为“济南市民哄抢菊花:花朵可以泡脚”的微博。随后此贴转发与评论均超千次,济南人民的素质遭到质疑。而最后证实,是“趵突泉金秋菊花展”的主办单位在花展后允许民众拿菊花回家的,不存在哄抢一说。新闻的公开性要求信息没有密级区分、也应面向所有受众。但是实际上,有些信息涉及国家机密或者他人隐私,一旦公开就会造成不良影响,需要传播者做好判断。另外,网络时代,新闻源开始多样化,很多信息都是在网络上找到源头。信源的草根化,伴随着信息资源的碎片化、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给专业传播者整合和筛选信息带来了挑战。

(三)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政策

我国的新闻媒介实行公有制,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一方面对新闻事业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媒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应当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又将新闻事业推向了市场化。由此引发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新闻寻租”。媒介进入市场,必定会收到经济的影响和制约,媒介为了更好地在市场存活,往往容易盲目迎合“广告主”和受众需求,新闻广告化、广告新闻化以及低俗新闻的大量出现就是明例。同时媒介的定位也影响新闻行为,比如《知音》杂志定位为”通俗的情感休闲杂志”,难免会有作者采写小道消息、过分煽情和隐私的新闻,如《5次潜伏“梦中情人”家:初恋心结和一个荒诞玩笑》等。

(四)受传者的个人因素和社会环境

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和人格结构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如有些受传者倾向于硬新闻,有些则爱软新闻。在市场化条件下,受众即注大众传播场模式中的新闻理由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意力资源,是媒体的竞争对象。过分追求受众这一注意力资源,则极有可能出现新闻理由。如为了满足受众的窥探欲,传播者便过分挖掘名人隐私。戴安娜王妃的死亡有很大理由在于“狗仔队”的追踪。受众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是媒体提供的“拟态环境”,它通过影响受众的需求来影响媒介,可见这二者是循环作用的关系。

二、从传播过程各要素中探索规避新闻理由的可能途径

通过改善直接影响传播者的因素论文导读:
,以及通过影响讯息、媒介和受传者来影响传播者的因素,或许能对规避新闻理由提供有益的倡议。

(一)加强传播者新闻教育、完善新闻法规

新闻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在职教育。学校教育对老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新闻大众传播场模式中的新闻理由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是一门理论化的课程,而且与法学等课程相关,很容易让学生停留在记住新闻的原理和法律条文上。叶蓓教授提议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新闻与法规的课程,通过引入新闻实践、新闻专著、学研究成果中的经典的、前沿的、具有争议性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讨论,从而使之在了解案例中和法规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这不失为一个好策略。在职教育则更多的是指导在职人员在面对真实的原则冲突时该如何抉择。我国的新闻规范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政府部门行政法规中涉及新闻部分、媒体内部具体规定这三层级,但是还是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当社会和新闻专业冲突时该怎么抉择。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作品是《饥饿的苏丹》,照片上是即将饿毙跪倒在地的苏丹女童,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等候猎食女孩。这张震撼世人的照片,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谴责摄影师没有人性,不放下相机去救小孩。最终作者凯文·卡特,可见他承受了很大的内心折磨。

(二)灵活权衡新闻信息特性、确认新闻信息来源

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和公开性固然重要,但是为了国家安危、社会效益和人文关怀,有时要适当地作出让步。比如去年的微博“鲁若晴事件”,《鲁中晨报》在追踪并没完成时,对鲁若晴展开公开质疑和抨击,导致博友对其谩骂,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生活。最终证明,《鲁中晨报》所质疑的是子虚乌有之事,网友要求《鲁中晨报》公开道歉,《鲁中晨报》在该事件后也停止更博20余天。这一事件告诉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盲目追求时效。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很多大事件的第一手消息都来源于网络,如汶川大地震等。网民的碎片化传播,给专业新闻人的挑战在于,信源多样,信息繁多,要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再报道,避开假新闻的出现。

(三)改善新闻媒介处境、营造良好竞争氛围

政府对新闻媒介的过度管控,加上市场化的运作,会导致新闻理由的出现。如果政府强调保证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和导向,而对新闻事业的具体操作稍加放松,媒体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在面对市场化时,能放开手脚,避开受到过分的经济束缚。当然,如果媒介出现了类似三俗化严重等“过分行为”时,政府应出面进行政策性管控。不过媒介为经济所影响是不能避开的,只能讨论如何减轻这一影响,或许付费新闻会是一个突破点。市场化则离不开竞争,媒体间恶行竞争也会导致新闻理由,如利用版面恶意贬损对方等。这是一种双亏的局面,媒体只有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合理竞争,才能够相互成长,达到双赢。

(四)提高受传者媒介素养、提供良好拟态环境

提高受传者的媒介素养是规避新闻理由的关键所在,因为受传者即是媒介的竞争资源,是影响传播者的最大因素。因此要提高受传者的媒介素养,增强其选择、理解、批判和制造新闻信息的能力,培养主动选择的、独立深思的、积极反馈的、高品位的受传者。世界各国都对受传者的媒介素养培养给予了关注,我国也不例外,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早已起步。而且2007年,在杭州召开了第一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但是媒介素养的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学界和业界都付出努力。媒介本身提供的拟态环境也影响着受传者的媒介素养,著名的报人普利策说过:“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
【参考文献】
[1]闻娱.传播社会学视野中的新闻理由探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
[2]丁柏铨.对新闻理由的几点探究[J].新闻传播,2008(10).
[3]王卉.中国新闻传媒失范成因与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4].张蓓.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新闻学课堂[J].传媒实务,2011(12).
[5].丁柏铨.论新闻对新闻活动的制约[J].江苏社会科学,2007(5).
[6].对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的深思[J].科技传播,2013(9).
[7]http:///shipin/2013/12-30/news35465

7.shtml

[8]张时妍.从记者采访的非规范性看新闻采访冲突[D].黑龙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