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构建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793 浏览:36269
论文导读:采用简单的理论考核,而非职业能力的考察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检查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学生的课程考察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大多数考评停留在笔试阶段,考核内容侧重于对书本的记忆和背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考核涉及较少,导致一些中职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职阶段无法适应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更高的考核。另外
摘要:中高职的完美衔接是完善职业教育提高职教质量的关键。通过分析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设计的理由,探究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物流专业课程目录,统一物流专业课程标准,开发模块化课程单元,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倡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1]。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据统计,我国目前物流行业从业人员2500万人,但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因而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来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其中不乏对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尝试。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中高职衔接不畅的理由,研究如何优化课程设计,推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具有现实作用。

一、中高职衔接中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目前状况

教育部对中高职衔接的定义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行业指导、教师培养和集团化办学等十大衔接内容[2]。课程体系将社会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连接起来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具体的需求,因而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最有效载体,是衔接的关键步骤。国内目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主要有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对口单招等模式,但各种模式的衔接效果均不理想,中高职院校衔接中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不足之处。

(一)课程推进以理论深化为主线,而非学生能力发展为内在逻辑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以“三段式”为开展逻辑,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按照从文化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到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顺序逐步展开,这种课程的安排路径是知识发展的逻辑,它和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完全相反,是以学问为导向的。这一逻辑下的课程体系编制使得许多繁难的专业理论课程被集中到中职教育阶段,即使中职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在长学制下理论和实践在时间上间隔太久使得后期高职阶段的学习产生困难。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课程开展顺序应该依据人的心理发展逻辑,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交互的综合发展过程。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是如何接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合理展开顺序应该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为依据,根据学生从中职到高职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3]。

(二)课程规划采用简单对比排重,而非整体综合考虑

在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由上,按照什么思路和步骤形成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理由。目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中缺乏系统性和递进的考虑,使得中高职之间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率高,教学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层次提高。国内院校解决课程衔接的理由主要采用“对照式”和“下延式”两种路径,前者是将现有的中职和高职物流课程内容进行对照,将两者间重复部分合并或删减形成衔接的课程体系,后者则以高职的物流课程体系为基准,把中职院校能承担的课程下移到中职,形成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这两种方式虽然能有效降低课程的重复率,但是都是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形成,并未在课程体系衔接基础上产生新的增量,无法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更为重要的作用,即提升人才培养目标水平发展学生更为重要的技术能力。现有模式还存在高职挤压中职,将繁难的、成本高的专业课程推给中职院校的弊端。因而要实现课程的衔接,应根据中高职培养的总年限规划培养目标,再根据目标进行整体的课程体系的设计,而不是现在的简单的重组和排重。

(三)课程考评采用简单的理论考核,而非职业能力的考察

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检查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学生的课程考察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大多数考评停留在笔试阶段,考核内容侧重于对书本的记忆和背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考核涉及较少,导致一些中职阶段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职阶段无法适应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更高的考核。另外,国内职业院校的教学和课程计划制定随意性大,没有经过岗位和行业专家的严格论证。物流是一项服务社会的专业,但很多专业课的设置按照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标准设计,没有根据物流行业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设计。

(四)课程任务的承担按照院校的话语权,而非基于院校的资源

中高职课程衔接涉及到中职和高职两个教育实体,必定涉及到两级院校各自的利益。在目前的课程任务承担中,高职掌握课程安排的话语权而中职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目前中职院校的三年承担了学生培养的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而高职的两年中一年用于顶岗实习,真正承担学生能力培养的时间只有一年。高职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本应更多的承担培养任务,却由于掌握话语权而将大量的课程内容推给中职,挤压中职院校存活空间。

二、中高职衔接中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及经验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受管理体制衔接不畅、课程开发理念不一致和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等理由的影响,造成了课程设置的重复率高、缺乏层次性和统一性,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还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衔接的过程中应遵循客观的规律、原则并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一)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第一,职业能力为本的原则。中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在设计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时应基于物流岗位的不同职业能力要求来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职业教育面向职业岗位,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职业能力为本,注重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
第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物流是流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课程体系直接面对职业岗位。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遵循市场规律,顺应现代物流的理念和要求,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合理调配课程。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lgllw/lw41769.html上一论文:试议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