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微信谣言传播与治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281 浏览:92699
论文导读::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度;传播学者克罗斯进一步将此公式发展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⑧朋友圈的私密性限制了事实的呈现,从而导致谣言信息更加模糊不确定,而熟人间的信任关系则降低了彼此之间的批判程度。因此,谣言在微信中更容易流行,其传播杀伤力更加明显。综上所述,微

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布了《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又称“微信十条”),其中第五条要求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处理公众的违法和不良信息,谣言当属其中。笔者于9月25日在百度中键入“微信谣言”,共计找到约37,500,000个相关结果,可见微信作为一种新式的传谣渠道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微信中的谣言为研究对象,结合微信自身的功能属性与传播环境,对此类谣言的传播特征和治理方向展开讨论。

谣言的实质及历史
一般而言,人们会认为谣言是一种“有毒信息”,但事实并非如此。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谣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了减少谣言在地震、爆炸等突发事件中的破坏性影响,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虚假且有害的信息。这种判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谣言的治理。但是,国外著名谣言研究学者Gary Alan Fine否认了谣言完全是虚假信息的说法,认为其实质不在于信息是否真实,即“谣言可真可假,其根本特征是区别于精确性的不可知性”。①此后,我国学者周裕琼在2009年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指出:“谣言未必是‘洪水猛兽’,互联网也未必会使其畅通无阻。”②
为了进一步替谣言正名,笔者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其危害性与有益性。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曾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一书中描述到:“在出现文字之前……谣言传递消息,树立或毁坏名声,促发或战争。”③这说明谣言自古便有正反面的双重功能。我国汉代也有朝臣通过“举谣言”的方式搜集民意上奏朝廷,这有利于统治者知晓民意、实行仁政;④清代民间盛行“叫魂妖术”,汉人以“谣”言惑众的方式对抗满清统治,⑤此类谣言不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但其中的民族关系理由较为复杂,利弊难以断定。因此,将谣言完全视为有害信息实为一种偏见。

微信:一种新式的传谣渠道
近年来,谣言已从之前的线下传播发展成线上传播,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更是从微博平台波及微信平台。谣言的传播载体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换代,由于“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⑥新的传播载体体现出新的传播特征。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类手机应用,用户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进行即时聊天、私密分享。甚至微信这样描述其理念——“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使其成为超过三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此数据截至2014年9月25日)。⑦那么,用户量如此庞大的微信,会为谣言营造一种什么样的传播环境?会带来怎样的传播变异?

1.半封闭式的移动传播环境

微信以点对点传播为主兼具小范围的点对面传播。点对点传播主要由微信好友之间通过即时聊天、朋友圈评论互动等方式实现,具有精准传播的优势;点对面传播是指微信用户面向自身好友在朋友圈发布或分享信息、更新照片等,这些内容仅好友之间可以看到,私密性极强。前者表现为人际传播,后者则是一种小众式的群体传播。微信好友多来源于用户的好友、手机联系人,以熟人为主,而熟人之间往往是一种黏性较强的关系,他们之间信任度也较高。但是,微信也有以添加陌生好友为主的“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所以,主打强关系、兼顾弱关系的微信对于用户而言,显然是一个半封闭式的信息传播环境。此外,尽管如今腾讯已经开发了适用于PC端的微信网页版,但是绝大多数用户依然只使用手机微信客户端。因为在手机上使用微信具有先天的移动便捷优势,而这种优势为用户带来的是一种移动传播环境。

2.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变异

在这样一个半封闭式的信息传播环境里,由于受众面有限,谣言的传播范围往往会受到限制。但是,微信所具有的精准传播优势可使谣言“皮射式”地抵达受众,而移动传播又可使谣言随时随地被用户转发、分享。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在1947年提出经典的谣言公式: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度;传播学者克罗斯进一步将此公式发展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⑧朋友圈的私密性限制了事实的呈现,从而导致谣言信息更加模糊不确定,而熟人间的信任关系则降低了彼此之间的批判程度。因此,谣言在微信中更容易流行,其传播杀伤力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微信作为一种新式的传谣方式,半封闭式的传播环境导致其内部互动不足,传谣与辟谣速度大受影响;而熟人间的信任关系则极易使网民成为谣言的“二传手”。

造谣者的传播意图
有网友曾总结了2014年上半年微信圈出现的十大谣言,笔者从谣言类型、传播意图和具体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在所列举的谣言中,有四个为获利型谣言,造谣者分别为骗子和商家,其传播意图或者是骗钱,或者是赚钱。例如,在“捡到白娅倩的准考证”这则谣言中,骗子以失物招领为幌子,让人们拨打预先设定好的吸费电话。又如“电脑前放仙人掌能防辐射”,但事实上专家至今并未发现有哪种植物具备这种功效,这只是商家促销仙人掌的手段而已。除了获利型谣言,还有三则以宣泄情绪为目的的宣泄型谣言。其中,“朋友圈点个赞扣费0.8元”的谣言散播背景是商家进行“集赞营销”,即某个商家向网友集够一定数量的“赞”就会兑现相应的奖品,但不少商家往往集够了“赞”不兑现之前的承诺,引发部分网友的愤概,并催生出“集赞扣费”的谣言。这一谣言倒逼腾讯出面澄清并清理存在恶意集赞行为的商家微信。而“向洋快餐索要,否则掠走20亿元税收”和“电话输错锁定骗子”两则谣言,则分别反映的是人们对高昂的洋快餐以及防不胜防的骗子心存反感、不满,从而以谣言的方式宣泄情绪。至于恐慌型谣言“小龙虾是虫,不是虾”,则反映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理由的焦虑情绪。此外,以恶作剧为主要目的的谣言“遮住车牌小圆点可令电子眼失效”,最好还是不散播为妙。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lcbxlw/lw44548.html上一论文:有关于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