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有关于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传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563 浏览:158569
论文导读:作为列宁文艺论著的第一篇中译文,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篇是发表于《中国青年》第114期,由留日学者冯乃超(署名一声)节译的列宁所写的《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这篇具有纲领性的文艺论著较早被翻译成中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成果。但是受到当时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需要,这时翻译的马克思著作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和经济学方面,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和马克思主义一起来到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外文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章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留日、留苏学生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撰文;留学生
1002-2589(2014)32-0110-02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

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上广泛的传播和拥护,无疑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时由。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西方世界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财富与日俱增,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的东方日益没落,中国也不例外,封建专制的统治制度和地主私有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也几乎停滞不前。随之而来的战争标志着中国由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中华大地走进了多灾多难的时代。也正因为此,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不甘沉沦的仁人志士把目光投向了发达的西方,意图在西方寻求到治国救民的真理,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介绍进了中国。而后,马克思主义凭借强大的理论说服力和显著的实践成果为广大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接受。与此同时,随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起来到中国的还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利用这种工具,国人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理论来认识文学这一人类特殊的精神现象。革命先驱李大钊分别做于1918年前后和1919年底的《俄罗斯文学与革命》、《什么是新文学》等都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文学与社会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文学现象。其后、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蒋光慈等早期人也都分别撰文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文学与阶级、文学与生活、文学与革命、文学与人生等的关系理由,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时的新文学运动更加自觉和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当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一种武器,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一样被引进来中国[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彻底照亮了处于迷茫和困顿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的前进方向,于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开始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李大钊在所写的《俄罗斯文学与革命》中“揭示出了‘政治之竞争寓于文学的潮流激荡之中’的客观事实,指出了文艺和阶级斗争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1]瞿秋白在1921—1922年所写的《十月革命的俄罗斯文学》全面论述了“俄国文学与俄国社会运动的关系”[2]。
纵观20世纪中国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及其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成功实践,才使得中国坚定地选择了并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且一开始就将文艺理论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在中国的扩散和传播主要得易于留学生和马克思主义者的翻译及撰写活动,凭借着这些“普罗米修斯”们的辛勤劳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大地迅速传播扩散。

(一)出版翻译外文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章

早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就已经开始了。1900年由中国留日学生主办的《译书汇编》杂志刊登了日本学者有贺长雄著述的《近世政治史》的译文,在文中作者就提马克思和欧洲的社会主义学说[3]。1903年,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日本学者福井准造撰写的《近世社会主义》,此书是由留日学者赵必振翻译而来,书中涉及马、恩有关文艺理由的论述,其中包括文艺的倾向性、阶级性等理由[4],一些由进步人士创办的期刊也加入了出版译文的行列,其中由李大钊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以及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都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以及《宣言》等一些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文论都曾在专栏上以日文转译的形式介绍给国人[5]。除此之外,还有两篇翻译列宁关于文艺论著的文章的发表也是这一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果,一篇是发表于《民国日报》1925年2月13日,由列宁撰写的评论托尔斯泰的著名文章之一,留法学者郑超麟(署名超麟)翻译的《托尔斯泰和当代工人运动》,作为列宁文艺论著的第一篇中译文,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篇是发表于《中国青年》第114期,由留日学者冯乃超(署名一声)节译的列宁所写的《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这篇具有纲领性的文艺论著较早被翻译成中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成果[4]。但是受到当时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需要,这时翻译的马克思著作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和经济学方面,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较少,也不成系统。
1928年由革命文艺阵营大力倡导的,文学思潮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成为迫切的和必要的需求,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才形成。刊登于《萌芽月刊》1930年1月1日一卷一期上的《艺术形成之社会的前提条件》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译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艺论著,它是冯雪峰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节译[6]。此外还有发表于1933年6月10日《读书杂志》上的陆侃如译恩格斯《致哈克奈斯女士书》。1933年8月《南腔北调集·关于翻译>发表了由鲁迅译恩格斯的《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信摘》。由胡风翻译的恩格斯的《与敏娜·考茨基论倾向文学》和列宁的《托尔斯泰象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分别发表于《译文》1934年12月16日和《译文》1934年12月16日。除此之外,还有如卢那察尔斯基、普列汉诺夫、高尔基等苏联马克思文艺理论家的论文与论著也被翻译到中国来[4]。在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鲁迅,鲁迅不但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文学战士,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思想的系统译介者和翻译者。由他翻译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论文导读:》,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批评》以及《文艺政策》是第一次系统全面的介绍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情况和十月革命后俄国文艺界发展目前状况的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还联系中国文艺界目前状况批评了一些盛行的错误观点,为革命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上一页12
》,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批评》以及《文艺政策》是第一次系统全面的介绍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情况和十月革命后俄国文艺界发展目前状况的文章。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还联系中国文艺界目前状况批评了一些盛行的错误观点,为革命文艺运动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