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新闻采访中提问技巧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673 浏览:69983
论文导读:
[关键词]新闻采访;访前准备;提问方式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了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这一过程中,提问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 一个新闻采访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都是靠沟通交流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成为了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成功的记者在提问的时候,要尽量真实、准确地还原事件的真相,将能够挖掘的新闻事实彻底的揪出,并且与受访者建立后续联系以便进行后续采访。
新闻记者在采访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采访提问最重要的准备阶段,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为了这短暂的过程,记者往往准备了很长时间。如果在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不了解采访对象,不了解相关信息,也没有拟好理由,出门就向采访单位要材料,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理由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理由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回来写稿子也只好抄材料了事,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缺东少西。
电视新闻作品的精彩来源于细节。而记者就要在采访时通过提问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新闻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和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理由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
新闻采访中,提问虽说要具体,但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情绪,在对待不同的采访对象时,要注意运用不同方式。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者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策略就是找一种“媒介”,比如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采访时,所用的媒介是斯诺珍藏的一张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的照片,她说这照片好比桥,把她与联系了起来;在采访王震时,她找的媒介是自己与王震同年和歌曲《南泥湾》,这使得采访气氛活跃了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解,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再比如记者到农村去采访,面对的大多数被采访者都是农民朋友,他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面对记者,面对摄像头,有的时候难免会有些怯场,这个时候,记者在提问时就要注意方式策略,首先可以与农民朋友话话家常,尽量放松农民的戒备心理,让农民朋友在轻松的环境中回答理由,更便于把农民朋友最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当然,有时记者面对的是情绪激动,拒绝采访的被访者,这种情况下,记者要语气平和,尽量安抚被访者激动的情绪,表明自己中立的态度,让被访者感觉自己不是被攻击者,情绪平稳后,提问要一击即中,抓住理由的关键提问。如果在被访者情绪激动时,咄咄逼人,提问不仅得不到答案,还会使事件处于无法解决的尴尬局面,导致采访无法进行。
记者提问时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影响采访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生活中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的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要入乡随俗,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在采访提问时要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的采访对象干脆就拒绝回答。所以一定要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理由 。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理由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呵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总之,记者在采访提问时,就是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的气氛,这样才能让采访更加顺利,为后期是我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编辑/永安)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lcbxlw/lw36179.html上一论文:分析解读新闻标题中的修辞词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