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静脉输液护理新进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260 浏览:68062
论文导读:
【摘要】 文中通过对静脉输液穿刺工具的应用概况、中心静脉导管输液的优势、以及穿刺部位选择原则都做了详尽说明,综述了提高静脉输液质量,目前在输液领域的新进展。
【关键词】 静脉输液;护理进展
1004-4949(2014)12-0752-01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作用原理,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药液)或血液直接滴入静脉的策略,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使病人获得安全有效地治疗,推动病人早日康复,减轻痛苦,通过对静脉输液穿刺工具的应用概况、中心静脉导管输液的优势、穿刺部位选择原则等综述如下。

1、静脉输液穿刺工具的应用概况

静脉输液穿刺的工具一般有头皮钢针、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输液港等几种。李春燕等[1]对北京地区47家医院进行调查,头皮静脉钢针的使用率为100%,而国外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取消了头皮钢针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为95.7%;PICC普及率达到9

1.5%;静脉输液港的普及率仅为10.6%。

1.1头皮钢针

头皮钢针是国内普遍使用的输液穿刺工具,但长时间使用可能会产生使静脉输液渗透到皮下组织的并发症,如果液体是一种发泡剂,则有潜在的严重并发症。美国INS编写出版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中规定使用头皮钢针仅限于短期或单次给药治疗[2]。

1.2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20世纪60年代在欧盟国家普及应用。它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少护士工作量、减少患者痛苦等优点[3]。因此在我国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也十分广泛,涉及到家庭及社区。但其临床应用效果受到合作程度、血管因素、疾病因素、护士的操作因素、输液工具因素、护理因素、药物因素等方面的影响[4]。近年来,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和需反复穿刺的病人,多采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可达3-4d[5]

1.3中心静脉导管

当前,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静脉输液在临床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常用于测量中心静脉压,进行大量而快速的静脉输液,长期肠外营养途径,作为血液透析的管道等。它减少了浅静脉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临床工作量。临床上应用2种中心静脉导管术: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

1.4植入式输液港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以下简称输液港)主要由供穿刺的注射座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因注射座和静脉外的导管部分均埋藏于皮下组织,因此是一种植入式、可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输液装置[6]。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把导管送入上腔静脉,导管的另一端和穿刺座相连埋置胸壁皮下组织中,并缝合固定,患者体表可触摸到圆形穿刺座。需要输液时,将无损伤针头经皮肤垂直刺入注射座即可。其可避开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难度,同时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中心静脉,迅速稀释药物、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可作为患者永久性通道。其安全性、感染发生率及患者对输液装置的接受程度明显优于PICC法[7]。

2、中心静脉导管输液的优势

2.1 PICC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8]。能够有效避开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伤和局部组织刺激,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9],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开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目前PICC导管的使用仅次于急救护理的中心静脉导管[10]。但由于送管路径长,在送管过程中可能遇到静脉瓣或血管走向异位不能顺利到达上腔静脉,这就需要常规进行拍胸片确定导管位置,也因此置管时间较CVC长[11]。置管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观察并及时反馈信息,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携带PICC导管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平时不限制手臂活动,可以进行适当的家务劳动和锻炼,但应避开置管侧手臂提过重的物品,也不要用此手臂做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12]。

2.2 CVC

CVC具有置管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用于重症急诊病人的抢救治疗[10]。CVC是指各种静脉导管插入后,其尖端达到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处,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经由静脉的治疗、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标本的采集等。CVC具有置管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但对静脉的选择性高,危险性大,易引起气胸、血胸、感染、空气栓塞等并发症。

3.输液港输液的优势

适用于长期反复静脉化疗、输血、胃肠外营养的患者及需要支持治疗的肿瘤患者,也可用于血样采集。输液港在治疗间歇期的维护需求小,只需每月冲封管1 次,整个装置在体外无裸露部分,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几率较低,据报道为3.6%(每100 根导管)、0.1‰(每1000 导管留置日)。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小,可进行洗浴等活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穿刺部位的选择原则

4.1钢针和套管针

根据患者静脉的情况:一般多选择直、柔、有弹性的静脉,注意皮肤状况,有淤伤、血肿应避开,已多次穿刺的部位应避开再次穿刺。根据患者的安全、活动和舒适的需要,静脉穿刺部位应尽量选择患者活动限制最少的部位,如避开关节部位、触诊疼痛区域。2011年美国INS静脉输液指南指出:成年人下肢静脉不应作为选择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选择穿刺部位应避开接受乳腺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的、接受放射治疗的、或淋巴水肿的上肢末端、脑血管意外后的肢体。

4.2 PICC

选择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因其直、短且静脉瓣少,穿刺成功率较高。其次为肘正中静脉、最后选择头静脉,穿刺最好选择右侧肘窝下两横指处。选择好穿刺点后,评估血管功能[13],分为0~Ⅲ级,其中0、I级血管穿刺成功率高,如血管功能为Ⅱ~Ⅲ级,则需要重新选择穿刺点[14]。

4.3 CVC

中心静脉置管主要穿刺途径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2011年美论文导读:易,不易出血,但血流量相对不足,感染率高,影响肢体活动。樊桂娟对上述3个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穿刺途径各有不同的优点,可根据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具体治疗要求采取不同的置管方式。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技术在临床应用半个多世纪以来,输液策略已发展为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的趋势,在
国INS静脉输液指南指出:CVC置入首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技术高,容易出血,但导管留置时间长,血流量充足,感染发生率低,不影响美观;颈内静脉穿刺难度相对较大,血流量充足,但影响休息及美观舒适,有时可遗留瘢痕等;股静脉穿刺置管较容易,不易出血,但血流量相对不足,感染率高,影响肢体活动。樊桂娟[15]对上述3个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穿刺途径各有不同的优点,可根据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具体治疗要求采取不同的置管方式。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技术在临床应用半个多世纪以来,输液策略已发展为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的趋势,在临床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输液药物性质、输液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输液工具,输液治疗将更合理、更规范、更科学地运用于临床,进一步推动医院医疗服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燕,黄 静,李 丽,等.北京地区静脉输液专业化发展目前状况调查及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07-609.
[2]左丽宏,李春燕.静脉输液护理相关用具合理选择与临床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78-80.
[3]田春梅,靳丽华.安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A):7-8
[4]尚玉芝.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11A):2878-2879.
[5]武素艳.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08.
[6]张光明.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应用及维护进展. 护理学杂志,2008, 2( 23) : 77-78.
[7]池迎春,陈 娜.静脉输液港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理由与策略[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1):36-37.
[8] Orr ME. Th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What are the current indications for its use? Nutr Clin Pract,2002,17(2):99-104.
[9]简黎, 陈影洁, 李钰燕, 等. 9例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 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8):102-103.
[10]葛兆霞. 老年患者使用PICC导管存在的理由及护理策略.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20):41-42.
[11]叶 彦,陈丽明. PICC与CVC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2):2086-2088. [12] 邢 红,贾 云.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护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52.
[13]李加宁, 白金枝, 张玲. 浅静脉血管评级与静脉输液穿刺质量管理. 南方护理学报, 2001,8(6):56-57.
[14]张艺, 王翊, 姜秀文, 等. 1101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前评估与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12:1140-1141.
[15]樊桂娟. 3种途径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比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2):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