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马克思主义“三化”与高校学生社会思潮发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980 浏览:60565
论文导读:
摘 要:当前,高校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者和传播者,因此在高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极为重要。基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高校社会思潮发展的首要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高校社会思潮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社会思潮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高校社会思潮发展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理论建设的一个基本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紧密结合,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中国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自己的历史国情和民族文化,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策略进行不断修正、补充和丰富,才能发展和壮大马克思主义。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中,首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是社会思潮的“晴雨表”,历来是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是最敏感、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社会思潮传播最重要的主力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优良的理论传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奥秘。“两次飞跃”和两个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历史上,深受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的青年学生,引领了“五四”新思潮,发动了五四运动,从此中国青年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自此以后90多年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重要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发生在革命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国人科学地回答了“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的重要理由,开辟了新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并且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建设年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中国人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理由,形成了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来武装自己,才能勇于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青春。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高校社会思潮发展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主义“三化”与高校学生社会思潮的发展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不是凝固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位居指导地位,是因为它适应了不同年代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引导不同时期的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当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转型期。转型时期国内外的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一方面,西方大国对我国施行文化渗透战略。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往往通过网络等现代化途径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输出,把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的制约作为新式的“战争手段”,发动一场一场没有硝烟的斗争。另一方面,转型时期国内诸多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重大民生理由尚未解决,如大学生就业难、房价居高不下、腐败理由严重等,一定程度上导致马克思主义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面对新环境、新形式,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实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尽管当前马克思主义仍然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据公开资料表明,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仍然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究其理由,90后大学生由于生活的特定年代和时代背景,导致他们身上往往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们富有学识和文化,对于外来的思想观点较为好奇。此外,大学时期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有时会表现出片面、冲动、偏激的特征。他们对于社会思潮的认识和了解并不充分和全面,把握也并不理性和系统,“往往是采取感性和日常生活体检时的方式接触社会思潮”。但是,某种程度上,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的影响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高校要进一步通过充分细致地研究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习惯,迎合他们的喜好,以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且在行为意识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动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体现。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社会思潮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为大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从而内化论文导读: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更好地成长成才,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必定要求,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的程度,取决于他们
为理想信念、外化为自觉实践活动。当前,高校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是比较欠缺的,高校要进一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辅导员队伍,以互联网为主阵地,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等平台的建设,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思潮的区别,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时,应秉承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在高校,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体现了学生现实生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应尊重和包容,并加以正确引导。反主流社会思潮体现为消极的、落后的方面,必须加以抵制和批判。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只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使其更具魅力;才能使高校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更好地成长成才,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必定要求,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来指导实践的程度,取决于他们自觉的用来分析解答社会现实理由的程度。”因此,高校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定要求。高校学生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才能磨炼意志、锻炼品质,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才能激发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行为的指南。
总之,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社会思潮发展的必定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77-83.
[2]孙渝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9-42.
[3]陈志绯.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使命[J].学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