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如何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410 浏览:130873
论文导读: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生活中那些可以成为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资源,用心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之为教学服务。五、捕捉兴趣,用新教材小学生兴奋点多,兴趣容易被激活,为提高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
【摘 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会用、活用教材,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进行道德体验,挖掘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尝试实践。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材使用;贴近生活
在小学《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由于地域的差别,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背景的不同,教材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既适合城镇,又适合乡村,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用好”、“用宽、“用实”、“用活”、“用新”教材就显得犹为重要。

一、理解意图,用好教材

在农村小学,怎能才能使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更好地在原有的基础和条件上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其次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体验出发,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例如,三年级下册《公共场所的文明》一课,教学内容涵盖较广,不仅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用设施,还要求学生懂得公用设施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破坏公用设施给自己、家人、社会带来的危害。教材安排是从破坏公用设施开始,教材有一整页图例,让学生从中明白破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和危害。但在农村孩子的生活中,书本反映的有些公用设施,对他们是生疏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见过。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也就难以产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情感和行为,以至延缓教学节奏,导致学生思维松懈。因此,我在课前开展了“比比谁的眼睛亮”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村庄,走向社会,去认识、了解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公用设施,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由于将教材内容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很快行动起来,去寻找公用设施,了解公用设施的作用,由此获得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课堂中,孩子们纷纷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有亲手绘制的图画,有相机拍摄的照片,有文字的介绍,等等,真是五花八门。这些内容可能有些不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但却是他们参与的;虽然孩子们叙述的语言不够流利,但却是他们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如今把他们的认识、体验搬入课堂,使课堂与生活融入一体,学生获得的信息远远超出教材如何使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本身,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

二、创设情境,用实教材

任何教育都是在特定情境中进行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存活能力,更要求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也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情景,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为活动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或者小品表演、角色模拟等形式,达到对生活的再现。如执教四年级上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时,课前对教室环境进行了布置,贴上了超市的宣传海报,摆起了放有各类物品的货架让学生感受到市场的气息。课堂上围绕“如何购物?如何在购物中保护自己?”这个话题展开,组织了模拟购物活动。这样的活动让教学与学生生活建立了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让学生觉得是在体验生活,因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最后谈收获时,有位同学就讲:“今天上课好像就是在购物”。

三、贴近生活,拓宽教材

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学中,我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学生认知、感知情趣,使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它的编写呈现出以活动为主线。对于农村小学生,教师该怎样组织、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呢?我认为,首先要熟知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熟悉他们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层层深入,为学生提供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平台。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家庭安全不能忘》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家庭安全不能忘,帮助儿童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帮助儿童认识到了家庭中有哪些不安全因素,进一步突显教材对活动的引导性。最后还让学生模拟角色“你家着火了怎么办?”通过表演学生对突发事件会处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由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显得那么真实、自然、也使学生的记忆是那么的深远。

四、挖掘资源,用活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鼓励教师积极的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认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生活中那些可以成为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资源,用心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之为教学服务。

五、捕捉兴趣,用新教材

小学生兴奋点多,兴趣容易被激活,为提高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爱好,观察和判断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的临界点,适时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点拨激趣,如:利用学生对超级女生的羡慕、对航天员的佩服,对奥运会的追求,我借机组织学生讨论:一是从超女、航天员、运动员等人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二是他(她)怎样取得成功的?三是你的理想是什么?四是自己从现在起应该怎样做?教师应把锲而不舍、执着、永不言败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懂得知识转变命运,每个人都不是随随便便成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样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用科学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新课改“内容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hshxlw/lw3081.html上一论文:对于刍论加强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