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广东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19 浏览:135387
论文导读: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摘要:广东传统武术受现代竞技武术的影响,大量传统拳种悄然消失,而一部分传统拳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逐渐向竞技武术靠拢,使传统武术变成一种徒有其名、似是而非的运动形式。莫家拳虽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理由:“花拳绣腿”现象日趋严重、存活土壤日渐萎缩、传承之人青黄不接等等,只有逐个理清这些理由才能为莫家拳以及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对症下药。
关键词:莫家拳 传统武术 竞技武术 实战技击
1004—5643(2014)01—0037—03
1 广东南派拳中“竞技”与“传统”的发展
“花拳绣腿”式的功夫是在“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似乎是不可缺少的,好像只有眼花缭乱的招式,高难度的翻腾旋转才能吸引当今群体大众的眼球,扣住观众的心弦。在上世纪武术低迷的年代里,由于竞技武术的推广,在社会上一度产生了疯狂的学武热潮,这种独特的竞技武术为中国武术的弘扬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正是由于这一少部分运动员在场上的“争奇斗艳”,把“竞技武术”特别是中国传统武术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现在国内外重大武术赛事现场四座空空似乎已是常态。如今,竞技武术的发展基本已经停滞,“高、难、美、新”的再发展也不过是他们的任意自由组合——更高更难、更高更美、更难更美、更高更难更美……
在南拳系列方面,1960年国家将南拳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之一,到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南拳竞赛套路”,成为各类武术比赛中的竞赛项目。这一系列的举动和措施把南拳拉进了竞技路线阵营,逐步形成了现代的竞技南拳套路,这些规定南拳即代表了洪家、蔡李佛家,甚至代表了整个南派中的所有拳种。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民间的那些传统南拳自然就备受冷落了,本来拳械套路、桩法广东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由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相当丰富的传统南拳,在官办武术的参与下,上百套拳械套路被淘汰,甚至绝迹。
武术讲究技击,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就是技击,攻防格斗是技击功能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也是武术这一特殊文化现象最基本的社会功能的体现。然而竞技武术不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的重头戏还是在传统武术。但竞技武术是武术,其制定的一系列规则是最具权威的,而传统武术的根基多在农村,掌握传统武术精华的多是知识层次不高的下层群众,受“国家权威”的影响,“无知的人民”将武术由传统变得越来越有竞技的味道,而结果便可想而知:第一,以中国武术的代表白居的竞技武术把传统武术逼迫到了最边缘,任其苟延残喘、自生自灭;第二,传统武术为了保住自己的“血脉”不得不屈从于竞技武术,按照竞技武术的规则要求,把祖宗的东西改的七零八落,成了四不像。
然而很多南派拳种为了使传承了百年的精华不至于被湮灭,他们在接受竞技武术的同时还保留着较多传统武术的技术风格,即使在竞技武术的“高、难、美、新”的规则挤压下,增加了腿法、跳跃、跌仆、滚翻等动作,但是仍较多地保留了南方拳种的主要传统动作和特点,还能看得到武术技击的本质。近年来发展较好的咏春、蔡李佛拳、洪拳等为了传播的需要形成了自己的规定套路。但是这种规定套路并不是按照竞技长拳的路子走,在发展的同时,较多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咏春拳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整个拳术由小念头、寻桥、标指三个套路以及木人桩组成。每个套路动作都比较简短,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所有动作。咏春拳着重强调拳术的实战技击技法,通过一些对抗实战,寻找双方接手后的感觉和反应。它摒弃了中国武术讲究“质量高、形象美,难度大”的套路形式,运用简单的手法、腿法、步法等基本动作任意组合成自己喜欢、打起来顺手的技击动作,因此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尤其在海外,受李小龙功夫片的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蔡李佛拳是目前南拳中发展最好的一个拳种,从它诞生之始便以蓬勃之势取代了原来的南派五大家而成为新兴的南拳大派,蔡李佛能够风靡全球百年不衰的理由除了有大量的蔡李佛拳馆外,还有门人不遗余力的发扬、推广。洪家拳因特点突出,流传至今,以致凡有华人的地方均有人练洪拳,而且洪拳已作为国际竞赛南拳规定套路的主要构成内容,在国内外的表演比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派拳发展到现在,巧妙的把“竞技”武术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利用的影响力扩大了自身的影响。一方面让海内外更多的人认识了蔡李佛拳、洪拳,另一方面自己传统的精华也在门人的努力下得到传承。当然,有得必定有失,这种发展模式要很好的协调两者之力度,不然就会顾此失彼,迷失方向,而对于莫家拳来说,走不走曲线救拳的“竞技”线路,很值得商榷。
2 如今“花拳绣腿”的莫家拳与实战技击的差距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的防身功能淡化,现今一些运动员的身材与历代武术家的身材相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著名武术家王子平有“千斤神力王”之称,南方五虎将黄啸侠由于其身体高大、肌肉发达、臂力惊人、手桥硬净被誉为“铁臂鸳鸯手”,东江老虎林耀桂曾自谓“粤港两地,未逢敌手”,莫家拳师尊林荫堂亦是高大魁梧,表演莫拳威风凛凛、声如洪钟。历代的著名拳师大部分都是练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均有“膀有千斤力,一脚定乾坤”的本事,而现在那些在比赛中成绩非常优秀的选手都趋向于矮小纤巧,甚至以五短身材见优。这是因为历代拳师练武均是以技击为主,且非常注重身体素质的练习,因此大多长得高大雄壮,而现在的所谓的武术大师,均是套路化体操化的练习模式,即使是从小习武,也经不起技击大师们的一拳半脚。
在莫家拳的主要传承之地东莞桥头镇,每年春节期间,一些村落就会表演麒麟舞,舞麒麟用的正是莫家拳功夫,虽然麒麟舞之后也有专场的莫家拳表演,敲锣打鼓、爆竹声声,甚是热闹。但是理由也正在于此,在桥头用于表演的莫家拳目前尽管招式还在,但是实战能力已经大减,逐渐嬗变为表演性质的“花拳绣腿”了。传统的莫家拳是很讲究技击的。莫家拳从产生之日起就是防身护院,用于性命相搏的利器,在代代传人习练过程中尤重实战,许多拳师学拳以后便千方百计较技,民国时期的论文导读:们普遍面对着后继乏人的尴尬。莫家拳作为岭南武术中重要的一支,今天在各地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现在,在东莞熟悉并能打莫家拳的人大都已六七十岁,对传统武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就不知道南拳中还有莫家拳这个拳种。民间武术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逐渐进入低潮,而且每况愈下。在莫家拳发展壮大历程中,桥头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哑侠”徐耀祥年强时候在学拳练武的过程中,跟人比武过招,是出了名的“只输一次”,第一次输了之后,便细心揣摩对方的招式和优点,加以吸收、利用,化为己有,然后再去比试。今天的莫家拳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竞技武术的影响,重套路而不重功法,学其表而不知其理,一知半解,最后不了了之;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突击一套或几套拳术,用来参加武术锦标赛,拿得奖牌,争得荣誉,此后也就半途而废。按这样的发展路子下去,就与技击完全脱节。目前这不仅是莫家拳所面对的情况,全国的传统武术大都是以此发展。在传统的拳法中,每一个式子里都有技击要素在里面,只有通过反复的广东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由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练习和深思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作用,把拳练活把功夫练上身,而这些在急于求成的今天,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3 传统莫家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带来的缺失
近年来,广东莫家拳遭遇传承之困,首先是师资之困,不少技艺精熟、威望较高的老拳师相继去世,惠、莞一带有练拳传统的村庄越来越少,有的几近绝迹。莫家拳最早的发源地惠阳火岗村,笔者在村中做过调查,目前村里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人习武,二十世纪十年代,村里的武术师傅还在世,每天都有很多人打功夫。随着老师傅们的逐渐离世,再加上大量人口外迁,现在留在村子里的人再也没人习武。现在村子里不少年轻人都没有见过莫家拳。在《东莞年鉴》的记载中,近30年来,除了地方政府对莫家拳有偶尔支持外,整个东莞的武术史乏善可陈。
中华武术能够世代相传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历代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和继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部分民间拳种失去了其存活的土壤,保护和传承面对更大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开展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在国家体委的号召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挖掘整理办公室,负责当地的挖整工作。但是挖掘整理出来以后,国家、政府又投入了多少力度去进行传承保护,却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把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是保护措施之一,然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在于出了多少本书、拍了多少部纪录片、开了多少次研讨会,也不在于仅依靠申报国家名录、靠政府投资拨款、靠发展旅游业,更加不是地方官员把申请下来的非遗项目作为自己的政绩去大说特说,武术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基层社区、地域社会或族群的居民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他们自身和对整个国家的价值与作用,如何能够更加广泛的传播发展。
2009年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正式申报成为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莫家拳主要集中在桥头镇的大洲、石水口两个村子,而笔者于2011年3月份去桥头实地调查时,石水口村中练莫家拳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莫家拳申遗成功,给桥头镇带来每年不多的拨款,而这些款项真正用到实处的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自莫家拳申遗成功以来,桥头镇对发扬莫家拳做了一系列努力,如桥头莫拳进校园,开设莫拳课程等,并由此向其他学校推广,但也仅限于此,再没其他实质性的保护措施。因此,莫拳申遗在实际发扬传播的过程中所起作用相当有限,或许仅是为东莞,为桥头争得一个荣誉,而且桥头镇莫家拳申遗成功后,其他地区的莫家拳还是任其自生自灭,几乎没有改观。
4 老骥伏枥。独叹夕阳
在今天的经济浪潮下,年轻一代学武兴趣大减,众多武术拳种面对后继无人的窘境。民间,随着许多身怀绝技的拳师的衰老和去世,大部分传统拳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状况,莫家拳亦是如此。
改革开放之后,一座座工厂从东莞乡村拔地而起,无数人涌入东莞淘金。习武在迅速工业化的东莞已是落伍的生活方式,习武之人也不再被认为是值得尊重的,老一代拳师们普遍面对着后继乏人的尴尬。莫家拳作为岭南武术中重要的一支,今天在各地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现在,在东莞熟悉并能打莫家拳的人大都已六七十岁,对传统武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就不知道南拳中还有莫家拳这个拳种。民间武术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就逐渐进入低潮,而且每况愈下。
在莫家拳发展壮大历程中,桥头镇是主要的传承地区,历史上“家家习拳术,辈辈出高手”,涌现了一批著名拳师和武进士,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大洲村莫柏许师傅是莫家拳的正宗传人,但是直到43岁才正式开始教拳,年轻时,由于读书较多,从28岁开始做村里的政治队长,平时教人学习毛邓思想,只是偶尔教人打拳。桥头镇大洲村是莫家拳的主要传承之地,村里的中年人几乎人人都曾习武,与莫柏许同辈的拳师也有10多个。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桥头莫家拳逐渐式微,名拳师都已年过花甲。莫师傅曾感叹说:“大洲村和石水口村是桥头镇内莫家拳最盛行的两个村子,现在功夫好的拳师已经很少了,剩下的也都是超过60岁的人,1986年,跟我一起被省、市体委录下武术表演录像的莫罗坤师傅也不在人世了。”现在莫师傅的儿孙辈都已经不会打拳了,在老一辈的拳师所教的弟子中,几乎很少有人再以教拳作为主要职业。不单桥头镇如此,香港也面对同样的窘境。莫德裕师傅说:“上世纪70年代,我在香港莫家拳国术总会担任教练,平时都有二三十人来学习,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来学了,国术总会也名存实亡了。”
现在练莫家拳的人老的老、小的小,大有青黄不接之势。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年轻人怕吃苦,学莫家拳人就越来越少。近几年,桥头开始将莫家拳作为本镇的文化品牌着力经营,2010年,桥头小学将莫家拳增设在体育课程中,莫柏许师傅成为这门课的指导教师。现在,每天的最后一节课,莫柏许师傅便会到桥头小学指导100多名小学生练莫家拳。虽然他们练得不算标准,或许他们小学毕业后就很难再坚持练拳,但还是令人感到些许欣慰,起码还有人学。
莫家拳出现“低潮”的理由,首先是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学拳,要从小开始,没有5年时间,根本无法体会传统武术的“精、气、神”,但武术技击学习,又苦又累,许多青少年及其家长望而生畏。其次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董德强认为,对普通市民来说,目前论文导读:.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王岗,吴志强.民间传统武术保护中国家与传承人的双向责任.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3).刘辉龙.莫家拳谁来拯救.南方都市报,2009-8-18.上一页123原文出自:中报教育网论文中心 www.zbjy.cn
武术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已越来越小,群众对那些难度高、动作激烈的传统武术缺乏兴趣,是很自然的事。推广传统武术越来越难,如果政府再不为其创造合适的“生态环境”,它只好白生自灭。
参考文献:
[1]林仲伟.莫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2]张国琛.龙吟虎啸集[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3]虞定海,牛爱军.中国武术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4]王岗,吴志强.民间传统武术保护中国家与传承人的双向责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3).
[5]刘辉龙.莫家拳谁来拯救[N].南方都市报,200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