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国内代际交换社会学述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59 浏览:19862
论文导读:
(北方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 代际交换是家庭不同代际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代际交换研究是在广泛的社会变迁、快速的人口结构转型的背景下逐步拓展的。本文运用类型学的分析框架,从代际交换的概念界定、交换模式的变迁、交换结构的变革、交换功能的转向和交换行动等维度对国内代际交换研究的贡献进行梳理,从社会学的视角回顾国内融会不同理论观点的代际交换研究在近30年的大致轮廓。
关键词: 代际交换 代际交换模式 代际交换结构
代际交换是家庭不同代际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它是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近30年来,围绕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代际互惠、代际支持、代际结构、代际凝聚,它的核心理由是代际交换特征和类型界定,代际交换模式、交换的结构、交换行为背后的动机、代际凝聚力、代际交换与家庭养老、代际经济流动类型、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等,这些理由构成了代际交换研究的基础。
根据学者们研究视角的差异,本文将国内有关代际交换的研究归纳为四类:即代际交换模式的变迁、代际交换结构的变革、代际交换功能的转向和代际交换行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这里对以往学者们对于代际交换研究的贡献进行梳理,从社会学的视角回顾国内融会不同理论观点国内代际交换的社会学述评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的代际交换研究在近30年的大致轮廓。

一、代际交换模式的变迁:对交换理论预设的反思

代际之间的交换关系有无规律,是否遵循某种固定的模式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对代际交换模式的研究通常从两代之间的互惠行为开始。作为社会支持的一个层面,互惠影响子代和亲代之间的关系,对这一理由的研究通常在社会交换理论的视域下展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用于社会关系研究领域,阐释有关权力关系、互惠、平衡等因素,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惠关系、代际间的抚养与赡养等(熊跃根,1998)。
费孝通最早比较了中西方家庭代际关系的模式,并将中国传统代际关系概括为反馈模式,即父母抚养子女,子女成年后赡养父母。在费孝通看来,亲代与子代之间是一种双向交流,均衡互惠的代际交换模式(费孝通,1983)。杜亚军将代际交换界定为代与代之间在产品和劳务方面的经济交换关系,其实质是家庭养老(杜亚军,1990)。
熊跃根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关注的主要理由是城市社区居家老年人同成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代际互惠关系。作者认为,在中国城市的老年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维持分而不离的生活模式,这是由两代人的相互需要决定的(熊跃根,1998)。郭志刚等以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当代中国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研究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代际经济流动方向都是从子代流向父代,说明子女供养老年人仍然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郭志刚,陈功,1998)。陈皆明以1994年在河北保定市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代际资源交换的模式。结果表明,代际之间存在广泛的物资和服务的交流,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加,向上流动的资源逐渐增加,向动的资源逐渐减少(陈皆明,1998)。徐安琪对上海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的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仍存在人口与户口、理想与现实及同住与同吃“三分离”的地域特征,但九成以上被访者期望“分而不远”的核心家庭,在理想模式难以实现时则转向在直系家庭内悄然进行“一家二主”、“有分有合”、“疏而不离”的“体制改革”(徐安琪,2001)。王跃生以华北农村的调查经验为基础,考察了当代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基本表现、水平、特征和变动趋向。作者认为,在当代华北农村地区,子代仍然履行着赡养老年亲代的责任,老年人的存活所需基本不成理由,但亲子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王跃生,2010)。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研究的样本虽然不具有代表性,所用统计策略相对简单,但基本证实了研究者最初的理论假设,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代际交换结构变革:代际关系的基本理由

家庭代际交换是否存在某种潜在的结构?在国内,这一理由尚未引起太多学者的关注。
吴谅谅研究了代际交换结构变革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运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策略,研究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1)老年人抚养子女的时间界限变得模糊了;(2)老年人资助儿辈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且由劳务型、实物型向货币型转化,货币资助不断提高;(3)儿孙辈对老人的赡养在弱化。家庭的代际交换关系正在从双向的平衡结构向双向不平衡结构转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也使老年人产生了心理失调(吴谅谅,2003)。
王跃生将代际交换结构概括为三种类型:粘着型、松弛型和独立型。粘着型的代际关系指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三者合一,是当前农村的主要代际关系类型,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时的关系特征;松弛型的代际关系指代际成员彼此经济独立,亲代只是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短暂时期需要子代的照料,这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类型,其特征是抚养—赡养关系中的反馈成分减弱,代际交换关系增强;独立型的代际关系以情感交流为主,亲子之间在经济上有高度独立,生活照料依靠社会机构为主、家庭成员为辅,这种关系在目前城市社会开始产生(王跃生,2008)。

三、代际交换功能的转向:养儿不再防老

在中国,代际交换既包括各种物质的、经济的有形交换,又包括情感和象征方面的无形交换(郭于华,2001)。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照顾老人是家庭特别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子女孝顺父母,赡养老人成为被社会颂扬的美德。但是,照顾老人的模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差异。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一种“反哺模式”。中国传统老人照顾,体现了养儿防老这样一种均衡互惠和代际递进的原则,它成为维系家庭经济共同体延续的纽带(熊跃根,1998)。不过,自80年代中国实行论文导读:交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等方面。代际关系已经引起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代际交换研究展现了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同性和多样性,促使学术界对制度化了的、不言而喻的家庭养老现象进行反思。这些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既需要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之间建立联系,又不能拘泥于某种既定的范式。中国的代际交换
经济改革以来,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抚养关系,有学者将老年父母在经济上支持子女总结为一种反向的抚育关系,即“逆反哺模式”(车茂娟,1990)。杨善华等从责任的视角分析了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认为不能忽视文化和因素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杨善华,贺常梅,2004)。贺雪峰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情况,作者认为,在传统社会,代际平衡关系依靠“多年媳妇熬成婆”的代际延后效应来获得。在人民公社时期,代际平衡建立在两代人相对平等的基础上,且受到集体生产与分配制度、集体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女性参与生产劳动、较少的社会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结构核心化的发展趋势,代际平等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失衡,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远大于子女对父母的义务(贺雪峰,2008)。唐灿等考察了浙江农村家庭赡养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公平理由。作者认为,女儿在父系家庭制度中,虽不承担赡养父母和家计责任,但在娘家的经济和家庭福利等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唐灿、马春华、石金群,2009)。肖倩等研究了赣中南农村地区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赡养理由。研究发现,当代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内容萎缩,多数情况下,子代对亲代只提供基本的物质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出现弱化甚至逆向趋势(肖倩,杨泽娟,2010)。左冬梅和吴正以生命历程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对安徽巢湖农村的四期纵贯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分层线性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换的年龄轨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代际交换的发展动力源自于社会、家庭和个体三个层面,其动态轨迹既是个体发展过程和历史过程,也国内代际交换的社会学述评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是家庭策略,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时间、历史时间和家庭时间的同步(左冬梅,吴正,2011)。
上述研究的核心观点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家庭中的代际重心向下倾斜,养儿防老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愈来愈难以维系。当然,这些研究大多是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理由的探讨,分析比较零散,不成体系,难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四、代际交换行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前文已提到,代际交换的核心是家庭养老。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代际交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张文娟,李树茁,2004;宋璐等,2006;王萍,高蓓,2011)。
张震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数据,通过特征模块模型考察了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死亡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子女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高龄老人的存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存活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张震,2002)。张文娟、李树茁以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和心理状况有显著影响,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进行的,而感情交流在对心理状况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张文娟,李树茁,2004)。宋璐、李树茁研究了代际交换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在经济支持方面,以由子女向老人(自下而上)的流向为主;而生活照料方面,则以由老人向子女(自上而下)的流向为主。中国农村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支持体现了一种基于需要的交换模式。男性老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其健康状况,但子女对其生活照料的增加对其健康状况不利。而女性老人对子女生活照料的增加和情感交流对其健康状况有利,子女的经济支持则对其健康状况不利。此外,子女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慢性病对老年人主观健康状况的影响也存在性别差异(宋璐,李树茁,2006)。王萍、李树茁利用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数据,通过个体增长模型,考察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人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代际间双向的家务帮助和情感支持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王萍,李树茁,2011)。王萍、高蓓考察了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的影响力以老人的需求为中心而变化,双向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够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但老人从成年子女处获得日常照料却加速其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王萍,高蓓,2011)。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代际交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李树茁等对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进行挖掘基础上的系列论文。这些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缺陷非常明显:它基本上是一个分类的研究体系,而没有形成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分析性的理论格式。

五、简短的结语与未来研究的空间

从以上不太完整的回顾中,可以观察到中国学者对家庭代际交换研究的大致路径。实证研究占据主流,这些研究做得相当规范、严谨,不仅丰富了我国家庭代际交换的理论,而且从不同角度对西方代际交换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但是,由于各方面的理由,已有的研究有其局限性,比如,研究者们多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以验证西方代际交换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将定量与定性策略相结合的研究极为少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往往是交叉进行,交互为用的,好的研究往往是定量与定性的策略缺一不可(罗家德,2005)。从研究内容来看,代际交换是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双向交换关系,然而,当前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是子代对亲代的单项支持,缺乏亲子之间双向支持的系统研究。
总之,学者们探讨的焦点集中于家庭代际交换模式、代际交换结构、代际交换的功能和代际交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等方面。代际关系已经引起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代际交换研究展现了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同性和多样性,促使学术界对制度化了的、不言而喻的家庭养老现象进行反思。这些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既需要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之间建立联系,又不能拘泥于某种既定的范式。中国的代际交换研究因其多样的观察维度正在丰富家庭关系变迁的社会理论,蕴含多样化的社会论文导读:志刚,陈功.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的分析.人口研究,1998(1).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江海学刊,2008(4).宋璐,李树茁.代际交换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性别差异的纵向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6(4).唐灿等.女儿赡养的与公平——浙东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性别考察.社会学研究,2
学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6).
[2]杜亚军.代际交换——对老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0(3).
[3]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理由[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3).
[4]郭志刚,陈功.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的分析[J].人口研究,1998(1).
[5]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4).
[6]宋璐,李树茁.代际交换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性别差异的纵向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4).
[7]唐灿等.女儿赡养的与公平——浙东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性别考察[J].社会学研究,2009(6).
[8]吴谅谅.家庭代际交换模式变革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
[9]王跃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以北方农村为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10(4).
[10]王萍,李树茁.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纵向分析[J].人口研究,2011(1).
[11]王萍,高蓓.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影响的追踪研究[J].人口学刊,2011(3).
[12]熊跃根.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J].中国人口科学,1998(6).
[13]肖倩,杨泽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老人赡养理由——对赣中南农村的实证研究[J].求实,2010(10).
[14]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5]张震.家庭代际支持对中国高龄老人死亡率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2(5).
[16]左冬梅,吴正.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换的年龄轨迹研究[J].人口研究,2011(1).
[17]周云.从调查数据看高龄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J].中国人口科学,2001(S1).
[18]张文娟,李树茁.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