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析文化视域下汉语成语翻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02 浏览:33317
论文导读: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四字结构丰富的作用不亚于寓言故事,而且因其便于记忆也大大提高了汉语使用的效率。“四字格”整齐、匀称的形式体现出中国人传承的尚偶、以对称为佳的心理特征。诸如“日落月升”、“阴错阳差”、“胼手胝足”等在成语中大量存在的对偶形式除了体现出对称美之外,还极具汉民族朴素辩证思维的哲学内里。其次
摘要:成语是人们在汉语长期发展演变中凝练压缩的产物,汉语成语因其简短精辟为人们所长期沿袭使用,它背后体现的是我国特定的文化土壤。英汉两种文化既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因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只有将成语翻译纳入到文化视域下予以考虑,才能使成语翻译尽量体现出我国民族的文化内涵。本文从成语的文化特性出发,主要通过分析文化因素对汉语成语翻译的影响,进而阐释文化视域下成语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文化视域 成语翻译 影响
引言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语言单位,是语言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锤炼而成。它以固定短语的形式而存在,在功能上与词相当,却比词有着更丰富的含义。成语短小而意大,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及细腻的感情含义。在进行汉语成语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解成语的本义,要深入领悟和解读其深远的文化作用,将对文化因素的分析纳入翻译策略中去,以求翻译的形象与精准。

二、作为文化映射的成语

文化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学家帕尔默认为:“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通常会在该民族的语言当中得以呈现,语言为人们掌握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工具。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不仅表现在成语的形式上,也表现在成语的内容中。

(一)成语的形式特征彰显文化特色

首先在形式方面,虽然成语也有三言、五言、六言等形式,但还是以四字成语为基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比之其他语言形式,四言更便于记忆和使用。三言作用不够完整,在欣赏上也不够文雅,而四字以上又不利于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四字结构丰富的作用不亚于寓言故事,而且因其便于记忆也大大提高了汉语使用的效率。“四字格”整齐、匀称的形式体现出中国人传承的尚偶、以对称为佳的心理特征。诸如“日落月升”、“阴错阳差”、“胼手胝足”等在成语中大量存在的对偶形式除了体现出对称美之外,还极具汉民族朴素辩证思维的哲学内里。其次,流传沿用的成语在节奏和音律方面也十分考究,韵律和谐、音节富有变化的特征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文化追求。四字成语在形式上大多可一分为二来进行解读,平仄不

一、抑扬顿挫之间,音乐和建筑的高低、升降美感油然体现。

总之,汉语成语可以说是作为汉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存在的,其四言的构词结构,对称平仄的音律搭配,内部要素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大量使用的对偶结构和虚指关系等,都准确而形象地传达了包括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在内的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如同一个个语言的符号,最终汇成多角度、立体化的汉民族文化交响乐。

(二)成语的内容呈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

从内容方面看,汉语成语全面而准确地承载着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从农耕稼穑到衣食住行,从自然地理到典章乐律,从文学艺术到宗教礼俗、建筑服饰等,可以说汉语成语涵盖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举例来说,从物质文明来看,作为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语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是对古代农民农业生产的客观再现,刀耕火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成语则体现了古代重农的社会传统和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别有洞天、窗明几净等成语则体现出建筑艺术的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成语不仅是日常物质生活的折射,也富含汉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组组成语里可以解读出中国人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的独特理解。诸如父慈子孝、举案齐眉、兄友弟恭等成语体现出儒家思想熏陶下中国人的家族追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奉公等成语则是家庭的进一步延伸,衍生出传统美德这一更大范围内的道德操守。大多数成语在字面意思之外,又常常延伸出一层或两层衍生义,这体现了中国人善于通过把握自然、认识外部世界以服务于自身的独特思维方式。除此之外,透过祸福相依、否极泰来、不偏不倚等成语,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中庸思维都体现得十分通透。

三、文化因素对汉语成语翻译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世界文化在共性和个性中不断进步:一方面,地域环境、认知思维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群体对世界的认知上存在差异,进而造就不同的文化观念与文化体系,文化差异下促成人们对同一事物多样看法。另一方面,相同的地球生态环境决定了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上具有相同的本质,文化虽因特定环境而异彩纷呈,人类共同的认知外部世界的经验也影响了不同文化的相似性。

(一)文化差异与汉语成语翻译中的变形和空缺现象

在认识客观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认识切入点,因而同一事物可能会生成不同的文化意象,即使文化意象相同,但在文化作用上也不可能是完全等值的,在表达范围等方面也会存在偏差,此种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在汉语成语翻译的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文化变形现象。因此,在实际成语翻译过程中,要融合两种文化背景知识,转换文化视角,从而使语言文字的转换能够形象地传播不同的文化内涵,精确地传达出汉语成语的精妙,达到共鸣的效果。
虽然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原语和译语之间的对等,但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中的某些词语无法与英语形成形意兼顾的对应关系,无论从结构、语用等外在形式上,还是从作用、认知等角度上讲,翻译上的求等都非常困难。在实际的成语翻译实践中,只能是尽可能合理地处理结构、语用、认知等理由,可以说,翻译中发生形变是不可避开的,作用的损耗也是必定存在的。译者必须努力追求的应该是等值而非同

一、在翻译中应注重的是整体效应,而非表层结构。

文化差异还直接导致了文化空缺现象,它是异域文化个性的集中体现。将原文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完整地传达给译语读者是翻译的首要任务,它是文化交流的起点,而文化空缺现象之所以会存在,就是因为原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为自己所独有,在译语文化中并不存在,为译语读者所难理解。笔者主张本着文化交流的原则去处理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不拘泥于外在形式,只要是在通顺、语境可接受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变形、意译等处理技巧的译作都是可取的。有些汉语成语出自文物典籍,但随着历史的演进至今已泛化为一般的固定成语使用,此类成语在翻译时可用英语里的同义语来表达,或者借用意译的手段来表现。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hrsllw/lw47752.html上一论文:浅议从历史典籍的英译看译者的文化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