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滞怠对文化自觉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47 浏览:145816
论文导读:
摘 要: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是对其所处文化有自知之明。要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认同和传承优良传统文化,借鉴并反思自身文明,与时代同行,担负起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使命。然而当前,大众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已经悄然走进青年大学生,网络带给大学生的快餐式的“新鲜”文化正铺天盖地地涌入学生的脑海,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就将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觉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首次提出“文化自觉”这个词语,那时高校对于“文化自觉”这一命题的探讨还很少。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1],是对其所处文化有自知之明。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理由的决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由此引发文化教育各界对“文化自觉”的高度关注,这是高校教育面对的新课题,是人才培养工程中的新挑战。
然而当前,大众文化特别是网络文化已经悄然走进青年大学生,网络带给大学生的快餐式的“新鲜”文化正铺天盖地的涌入学生的脑海,这些文化已成为“90后”大学生的主流取向,感性娱乐并带有新鲜感的快餐文化开始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滞后,势必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前状况

1.大学生网络阵地的目前状况。

据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网已数量达到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在网民职业结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学生占比为25.5%,约有

1.58亿,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其中大学生占绝大多数(如下图)。

资料来源: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随着手机网络的兴起与应用,网络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已达到100%。据《报告》中手机网民应用使用率调查显示: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最高,为86.1%;其次是手机网络新闻,为73.3%;排名第三为手机搜索,为73%;手机微博和手机社交网站分别为39.3%和30.9%,分别比2012年同期下降了8.9%和11.1%。
笔者对自己所在学院学生使用手机网络情况做了简单的调查:参与调查学生人数300人,300人使用手机上网,平均每天上网1~2.5个小时,其中,300人(100%)使用腾讯,289人(96.33%)使用微信,267人(89%)使用人人网,117人(39%)使用微博。由此可见,学生活跃的网络阵地越来越多元和广泛,这使得大众文化的传播畅通无阻。由于网络互助的开放性和信息多样性,一些负面消息夹杂而来,快餐文化通过一键转发便可以相互流传,大众文化侵占大学生的网络阵地。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滞怠目前状况。

(1)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科学的长效机制。
虽然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网络的飞速发展相比,相关政策的制定仍较滞后,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多高校将网络思政教育的重点放在监控和删除网上负面消息上,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有在队伍建设、策略创新和硬件保障等方面努力,缺乏科学的长效机制。
(2)网络教育载体的实效性和互动性不足。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时有效地利用和传播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对于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失去信心,不再依赖,教育效果不显著,缺乏实效性。另外,目前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建立网站为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挂在网上,仅限于单向的传播与扩散。并不能发挥出像、微信等即时通讯,以及人人网、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的互动性,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滞怠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与被动,使传统文化丢失了传播阵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时俱进,教育者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发挥教育功能的载体和机制建立不完善,网络阵地占据的不充分不广泛,使得大众潮流文化在学生网络视野中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使得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被阻。网络传播已是大学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这一途径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缺乏自觉的认同和吸收,而对外来的潮流文化是欣然接受并逐步依赖[2]。甚至有些学生片面强调传统文化的负面因素,对传统文化加以批判和排斥,盲目地推崇和仿效西方文化[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和遗忘的趋势愈发明显,局势不容乐观,如不改善,将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严重受阻。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和陈旧,扭曲了文化更新的导向。

网络大众文化传播途径多样、内容形式新颖,使当代大学生对潮流文化的追求表出轻信与盲从。大众潮流文化通过视频、流行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其内容的新颖性、娱乐性、潮流性深受广大学生的追捧,不断向青年大学生灌输着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这种大众的甚至低俗的文化被无限放大,会扭曲价值导向,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大学以学习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为主的健康学习氛围,更谈何肩负创新和发展文化的使命。

三、有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

1.思政网络平台多元化,广泛传播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

大学生网络平台使用广泛,吸引学生眼球的网站绝不是高校设立的网站,所以要拓宽思政网络的阵地,就要实行多元化,并与时俱进。让学生在网络海洋中找到组织的一叶舟,明确他们的网络归属,夯实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先入为主的关注和依赖。目前很多高校已开通像人人网主页、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但能够真正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播作用,赢得学生广泛关注的寥若晨星。因此,高校思政网络平台多元化和实效性,将推动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比如现在随着微信平台的广泛使用,学生对人人网的关注明显下降,那么高校就要及时把握这一动态,迅论文导读:
速开辟新的阵地,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

2.发掘和开辟实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分散学生对快餐文化的注意力。

高校现在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在专业任课教师的指引下,大学生经常能够自发地在网络中查找专业学术的最新动态,追赶科学研究的前沿,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专业知识领域,不拘抳于课堂和课本。然而德育教育在开展思政工作中对于网络的应用却效果不显著,大多局限于收发文件、发布通知等日常事务,没有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主动性。在大学生手机网民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手机搜索功能的使用率高达70%。可见,德育教师可以发掘一些思政教育的新鲜话题,或者寻找一些实用有效的网络资源,通过布置作业或开展讨论等形式,带动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查阅接触一些正面文化,激发他们对社会热点理由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从而分散了他们对快餐文化的注意力。

3.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化,提高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和广泛性。

要使网络思想教育深入人心,就要使这项工作常态化,这样才能提高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和广泛性。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化可以使网络思政教育常态化,它不仅可以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影响,还可以优化高校育人资源。高校很多有作用的校园文化活动受到经费、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开展范围小,受众面窄,不能凸显活动教育效果,不能体现思想文化传播的广泛性。适时地将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及学生常项活动网络化,比如像先进事迹报告的宣传、文化知识竞赛等大型活动,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扩大参与学生的范围;还有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通过班级微博、微信或主页,组织者布置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开放性的项目,既要彰显大学生的时代个性,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进行交流与学习,引发学生对微博、微信的关注,日积月累,将提高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和广泛性。
参考文献:
[1]钟发亮,蔡毅强.从迷失到自觉:探析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养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2(5):97-99.
[2]张玉明.谈用主流文化引领大学生文化思潮理由[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77.
[3]于华珍,曹爱萍.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