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特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515 浏览:120880
论文导读:
[摘 要]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革命政治性、斗争性,二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全面性,三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具有多元化、通俗化和时效性,四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具有艺术的性。
[关键词] 赣东北 苏维埃 文化建设 特点 方志敏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和政府对于文化建设非常重视,确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条例、条令,健全了各级文化组织机构。县以上的苏维埃政府设有和教育机构,的任务是管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以及审查编辑出版文化教育材料等工作。教育机构负责培养与训练教员,总结与推广经验等工作,保证文教工作的任务和政策得以贯彻执行。
在1929年2月开始的信江特委时期,负责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的机构有宣传部、党报委员会。特委机关刊物《红旗报》每周一期,最多时发行近万份。1930年3月20日第二次信江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信江苏维埃临时组织法》规定:信江苏维埃政府组建教育委员会和成立革命印刷局,辖区内的文化工作事宜。在1930年7月开始的赣东北特委时期,特委下设宣传部,特区政府下设教育委员会,制定和颁布了文化方针政策,出版了每周一期的政府机关报《工农报》和机关刊物《支部生活》,建立了各级俱乐部,编辑出版了《工农读本》第一册,使苏区的教育、文化、新闻、出版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1931年9月开始的赣东北省委时期,省委设立宣传部,加紧党报、新剧、歌曲、课本和俱乐部等工作,省委机关刊物由原赣东北特委时期的《支部生活》改名为《党的生活》。苏维埃政府下设,成立了赣东北省工农剧团,建立了列宁公园,开办了各类学校,编辑出版了《工农读本》第二、第三册,开展了体育、卫生运动。该时期,整个苏区文化蓬勃发展,为苏区的军事斗争及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1932年11月开始的闽浙赣省委时期,省委下设宣传部,省委与省苏维埃政府、省总工会合办了《红色东北》报,机关刊物初为《党的生活》,1933年7月改为《突击》。省苏维埃政府下设,成立了闽浙赣工农剧团第二团,编辑出版了《工农读本》第四册,学校教育网更加完善。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达到鼎盛时期。在1936年4月开始的皖浙赣省委时期,省委下设宣传部。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力红军北上抗日,赣东北红军在遭遇敌人“围剿”后化整为零,从而转变宣传策略,在频繁的战斗间隙,运用书写革命标语、教唱革命歌曲、散发传单、张贴布告等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地在群众中开展生动活泼的文艺宣传活动。

一、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革命政治性、斗争性

苏维埃政权的创建和发展,是赣东北苏区文化得以产生和繁荣的基础,党对文艺运动的领导成为苏区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所以苏区文艺作品内容都具有强烈的斗争性和政治倾向性,贯穿着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粉碎反动派“围剿”,扩大根据地、推动革命这样一条主线,把歌唱苏维埃阳光下幸福生活和拥护领导,欢呼红军斗争胜利联系在一起。1931年5月9日,赣东北特委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苏维埃工作》的决议中,对苏维埃的文教建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摧毁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建设无产阶级文化。”
根据地的教育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因此,苏维埃政府十分注重把文化教育作为革命总路线的一个重要方面抓紧抓好,相继出台了《成年补习夜校具体实施办法》《红军中俱乐部列宁室的组织与工作》《指导群众读报条例》《关于怎样建立壁报》《关于识字班的工作》和《怎样去领导俱乐部列宁室工作》等方针政策,在教育思想上强调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用马列主义先进文化武装群众,积极地开展思想斗争。1933年3月23日,《闽浙赣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文化工作的决议案》分析了文化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政治水平与斗争情绪,以加强苏维埃政权的战斗力量,推进革命事业的进展。同时对有些同志“对文化教育工作是忽视的态度,甚至认为在斗争环境中,只要斗争,不要文化,把文化与政治分离开来,或者认为文化工作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的特点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建立要在革命成功以后,视文化工作为和平建设事业”等错误认识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保证了文化事业的正确发展。
赣东北地区长期受封建主义和军阀的统治、压迫,统治阶级“在用强力压迫之下,还利用多种策略,来进行‘愚民教育’”,剥夺了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当时,根据地内的地主阶级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被打倒了,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还有很大的势力,还在继续用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意识毒害工农群众,封建思想和迷信观念成为阻碍苏维埃文化教育发展最大的障碍物。为了扫除思想障碍,帮助群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党和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反封建反迷信运动。1931年5月,赣东北省苏人民委员会在《反封建反迷信宣传大纲》中,对封建思想和迷信观念的产生,进行了马列主义的分析,号召广大工农群众与之进行无情的斗争,要在封建思想与迷信观念的废墟上树立起苏维埃的文化教育。大纲提出了七项具体措施。第一条就规定,在劳动小学或成年补习夜校,以及苏维埃的一切学校中,绝对禁止教杂字书,必须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他们以无产阶级革命的书籍,如浅近的《成年读本》《红旗报》《列宁青年》《工农报》。这一宣传大纲的贯彻执行,对扫除封建迷信思想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根据地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既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强调进行阶级教育、革命战争教育和共产主义前途教育。学校除了开设文化课外,还开设政治常识课,各门课程都会比较突出政治内容。例如当时列宁小学的国语课,就是以改革农村某些不良风俗,歌颂劳动,拥护,拥护苏维埃和红军,拥护土地革命,打倒土豪劣绅和反对帝国主义等为主要内容。又如方志敏亲自参加编写的工农课本也是这样,第一课论文导读:第十一课是“工人和农民,是世界上最穷苦的人民,要想不苦,就要革命”;第十二课是“土地革命,解放穷人,没收土豪田地,分给穷苦农民”等等。这些课文都生动地体现了阶级教育和政治教育,群众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文化知识,而且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政治思想水平。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的特点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
是“革命、革命,向前进!向前进”;第十课是“苛捐杂税,杂税苛捐,穷人真是要命”;第十一课是“工人和农民,是世界上最穷苦的人民,要想不苦,就要革命”;第十二课是“土地革命,解放穷人,没收土豪田地,分给穷苦农民”等等。这些课文都生动地体现了阶级教育和政治教育,群众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文化知识,而且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政治思想水平。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的特点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的特点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