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绥化市满族发展及其文化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35 浏览:16589
论文导读:
摘 要:绥化市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聚居了大量的满族世居民,更保留了大量的满族传统文化。对绥化市满族发展的研究与文化研究,对发展绥化市少数民族文化、拉动文化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绥化;满族;萨满;满语;文化
1673-2596(2014)03-0125-02

一、绥化市自然情况与民族发展

清朝以前,满族、蒙古族等7个世居民族是黑龙江省很多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汉族人为主的人口迁入,满族等原有的世居民族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据史料记载,“咸丰以后,直隶、山东游民出关谋生者日益众多,而呼兰官屯各庄,时加开辟,利其工勤值贱,收为赁佣,浸假而私售以地,岁课其租。该管官若有伺察,略予规利,亦遂不加诘禁。又其地脉厚土腴,得支河长流足资灌溉,岁收所入,较内省事半功倍。闻风景附,益至蚁聚蜂屯,势难禁遏”。到晚清时期,清政府推行驰禁招民政策,更多的汉族人口进入黑龙江省,截止到光绪年间,黑龙江省地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250万以上。
绥化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北部由东向西依次与逊克、北安、拜泉、依安接壤;西部由北向南依次与林甸、大庆毗邻;南部由西向东依次与肇州、肇源、双城相连;东部和东南部由北向南依次与伊春、铁力、通河、木兰、巴彦、呼兰和哈尔滨交界。辖北林区和望奎、兰西、青冈、绥棱、明水、庆安6个县,代管安达、肇东、海伦3个县级市。
绥化市的少数民族居住特点为大杂居,小聚居。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绥化市有32个民族,包含了黑龙江省在清代以前的7个世居民族,其中满族人口最多,在10万以上。另外,全市的7个民族乡中就有6个是满族乡,67个民族村有49个满族村。
虽然绥化市满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首位,然而,满足人口大幅度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从全国人口第四次普查资料来看,绥化市的满族人口达到16万人以上,然而到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满族人口已经下降到13万左右,满族人口数量减少现象十分严重。这种人口大幅度减少的目前状况也给满族民族聚居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民族教育和特色发展均步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满族文化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越加注重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满族文化的研究与继承成为绥化市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作为满族最有代表性作用的萨满舞及满语成为人们研究满族文化的重中之重。

(一)绥化市萨满教的古今发展变化研究

1.满族早期萨满教发展。萨满教最初起源于巫术,满族人信仰萨满教。早期的满族人在部落遇到重大事件时才举行祝祷活动,而那时的祈祷过程也十分简单。随着满族部落的不断完善,萨满教也不断丰满起来。满族人通常在祭祀的过程中,用跳萨满舞、唱萨满神歌来达成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祈求神灵帮助自己达成愿望或占卜等。
2.当代萨满教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绥化市的各个满族聚居村镇的生活也发生了转变,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教育状况均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封建迷信的思想失去了滋生的空间。萨满教不再是以过去的神的形态以及治病、占卜的形式出现,而体现出了满族人自己的文化属性,以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传承着。
满族文化的传承,关系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伟大事业,一批民族工作者投身于绥化市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中。他们在抢救、挖掘、整理满族萨满教遗产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一些勤于探索的工作者深入到满族聚居区体验生活,对民间遗留的萨满文化进行学习后,将传统的只为祭祀、宗教服务的萨满文化加以整理,让萨满教原本只为祭祀、宗教服务的习俗更具有艺术性、观赏性,让更多的满族人开始学会保存、认同本民族的文化瑰宝,让更多的其他民族乃至国内外认识、了解、热爱萨满文化,让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绥化市满族的萨满文化非但没有因为岁月的浸染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反而以一种让人更容易接受的姿态出现,让满族文化大放异彩,更为绥化市旅游经济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绥化市满语使用发展变化

1.绥化市满语使用群体调查及分析。在绥化市,很多曾经使用满语的地区已经消失了。即使是在满族村这种满族人比较多的地区,人们对满语的使用已经很少有概念,一些会使用满语的人也多数是年龄较大的。在这些地区,人们使用满语交流的黄金时期是建国前,一些地区满族居民都会选择使用满语交流。当时汉族刚开始迁移进绥化市,很多本土居民不会使用汉语,因此满语成了那一时期的主要交流语言,少数人使用汉语及其他语言。
随着人口的大量迁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汉化开始,很多青少年虽然还会使用满语交流,却也开始将汉语作为主要交流的语言。80年代后,会说满语的人数即使在满族村的比例也越来越少,满语也就不再使用了。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满语几乎失去了存活环境。
2.绥化市满族居民使用满语目前状况分析。(1)满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言的时代已经过去,满语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满族村仍然可以找到可以听说满语的老人,有的人还可以熟练地使用,但满语的使用环境已经不存在了。即使一些家庭的老人可以使用满语,而年幼的一代也已经无法听得懂这种语言了。(2)满语的使用处于弱势,却没有完全被人们遗忘。绥化市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而满族的人口及文化在绥化市均有一定的发展历史,满语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满语的存活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经受考验,却仍然有一定的保留。
据调查,一些村子的老人还是可以使用满语来进行交谈的,而他们对满语这种本民族的语言也很有感情的。随着民族特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满语作为满族的文化遗产仍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绥化市满族文化研究总结

从对绥化市满族文化代表的萨满教及满语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满族文化的研究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开拓时代新文化的后续。
绥化市的满族文化,凝聚了几百年来满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更是满族在东北地区留下的重要瑰宝。虽然满语的使用已经不如以往,而满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萨满教也失去了传统作用上的祈祷、祭祀功效论文导读:05.〔5〕杨凤霞,孙汉国.绥化市民族目前状况的调查与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责任编辑孙国军)上一页12
,然而,满族人积极进取、战胜灾难、求取安宁的精神却被人们永远记住。这些文化形态发挥着新衍生的艺术、文化作用,满族文化更成为了满族人民精神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了绥化市民族文化发展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绥化市,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一样,均为城市文化、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等理由,少数民族的文化、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发展中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因此,重视对绥化市满族发展研究的工作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留更多古老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文化瑰宝,也可以更多地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
另外,满族文化的沿袭带动了绥化市旅游经济发展,合理的开发与研究可以为绥化市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的民俗研究工作者应当对绥化市满族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风俗文化等进行更多的研究,从而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
——————————
参考文献:
〔1〕康熙起居注册.康熙五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2〕刘体仁.略论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和变化[J].民族研究,1981(6).
〔3〕刘建,孙龙奎.宗教与舞蹈[M].民族出版社,1998.
〔4〕张杰.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5〕杨凤霞,孙汉国.绥化市民族目前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6).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