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电视剧人物语言特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11 浏览:155943
论文导读:实则是抓住了电视剧定位的精髓。只有抓住了电视剧定位的精髓,才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好电视剧的人物语言艺术。电视剧与电影的不同,从观赏环境来看,电视剧与电影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电影是在一个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观众集中的去持续观看的,而电视剧则是在家庭里,很随意的断断续续观看的。这个不同决定了电视剧的人物语
电视剧中人物语言也就是台词,对于矛盾冲突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推动清洁的发展骑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剧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及精彩的人物对话。

一、电视剧的定位决定了它的人物语言特征

电视剧是什么?有人风趣地说:跟电影相比它更像戏剧,跟戏剧相比它更像广播剧,更广播剧相比它更像电影,听起来绕口,实则是抓住了电视剧定位的精髓。只有抓住了电视剧定位的精髓,才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好电视剧的人物语言艺术。
电视剧与电影的不同,从观赏环境来看,电视剧与电影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电影是在一个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观众集中的去持续观看的,而电视剧则是在家庭里,很随意的断断续续观看的。这个不同决定了电视剧的人物语言在内容、节奏上必须要有一种魅力,把人们在家庭环境内的“随意收看”转化为艺术欣赏的“主动选择”,把“断断续续”的耳目声色之娱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持久鉴赏?这就是电视艺术家所必须处理好的辩证关系,这就是我们把握电视剧的独特语言的关键所在。从表现作用来看,电影艺术中台词和声音所起的作用仍是次要的、有限的。这一事实表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还是有局限性的,它发现自己难以把作为舞台艺术的戏剧的某些根本特性综合在自身之内。而这一点,电视剧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做到了,电视剧的艺术语言以“声画并重”证明了自己具备比电影语言更强的亲和力与包容性:既不排斥电影,也不排斥戏剧,而把两者的特长兼收并蓄。在戏剧和电影面前,电视剧都表现得亲善随和、虚怀若谷,并且公平相待,正因如此,她也就成了戏剧和电影都无法与之竞争的强大对手。电视剧的艺术语言一方面从电影那里吸收了“蒙太奇”的美学原则、结构和手法,发挥了镜头画面的视觉形象魅力;另一方面又从戏剧那里采纳了台词,重视口语和声音的情绪感染力和理性穿透力,以加强电视剧的文学性和诗意。这不但给电视剧提供了提高其审美品位的潜在优势,而且使她比电影更加通俗易懂(人物语言兼有造型功能和通讯功能),具有扩展其表现生活的深广度的艺术可能性。
电视剧与戏剧的不同,从表现形势来看,戏剧必须在一个有限的事件、空间内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给观众一个结局,它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电视剧则不一样,连续剧的概念已经打破了时间限制,蒙太奇的运用更使它打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多个空间随意转换,因此,它的表现手段远远多于戏剧;从观众的欣赏习惯来看,电视剧从单本剧发展到几集、几十集、到今天的第几季发展下去已经达到几百集甚至更长,观众的满意心情不是靠简单的“给个结局”而产生的,而是靠那种类似于给孩子讲故事的“娓娓道来”方式的亲切感和真实感。电视剧的这种“没完没了”的矛盾纠葛让观众看来是真实的,就是因为这种表现形态实际上是现代生活流程的反映: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复杂化,总的来看现代人从处境到心理都处于动荡不宁的状态之中,所以电视剧表现“永恒的矛盾纠葛过程”这一结构形态是符合现代生活真实的,是富于现代意识的。换句话说,电视剧艺术语言具有善于表现内向化的现代生活矛盾的特点,即具有富于现代意识的戏剧性特点。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戏剧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留给人物去处理长篇大段的台词的,即使再华丽精致、妙语连珠,也必须是精炼紧凑的,而在电视剧中则恰恰相反,妙语连珠的台词几乎不输给小品,其表现的机智幽默和角色之间的矛盾对抗,往往令观众兴奋不已,记忆深刻。
电视剧与广播剧的不同,就比较明显了。电视剧与电影、戏剧同属视听艺术,而广播剧则是单纯的听的艺术,因而在表现手法上收到的局限性更大,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就像瞎子的耳朵更灵一样,由于广播剧缺少了“视”的功能,它的“听”的功能就更加强大,因此它在人物的语言技巧上,更加注重给人的想象空间和提示作用,恰当的的借鉴一些广播剧的语言技巧无疑会提升电视剧的人物语言魅力。

二、电视剧的人物语言四大特征

通过以上与姊妹艺术的比较,我们基本上可以为电视剧的人物语言归纳一下几个特征:个性化、口语化、和生活化特征,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特定环境下心理状态。不同的身份、生活经历、文化层次的人物,其语言自然不同,各有其个性;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主要手段,就要为塑造人物个性服务,千人一言的人物语言味同嚼蜡,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则是剧中人物的独一无二的标签。这一点,在电视剧《潜伏》中体现的非常到位。30集的《潜伏》电视剧在场面的渲染、故事的传奇性、清洁的偶然性等方面,都不见得有多么的精彩、绝妙和独特,全剧里仅有的几组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故事主要由余则成这个地下组织的工作人员所完成的潜伏任务构成。支撑谍战剧这些“化名、绑架、、密电、偷情报、救同志、拳脚刀、勾心斗角”等显然不是最让观众惊心动魄的因素。然而没有壮观的场景、没有的音乐、没有煽情的对白、没有火爆的动作,却成功的完成了一次对信仰的诠释与歌颂。在弘扬主旋律和遵循市场规律两者之间该剧实现了平衡。主人公余则成,作为地下党潜伏在国民党特务机构,其环境如狼窝虎穴。为了保护自己,他的语言处处是是憨厚、低调的,然而他的每一句话却又都是思考熟虑,字字渗透心力;女主人公翠平,来自大山里的游击队,如出水芙蓉毫无雕饰,说话也就是直来直去;老特务陆桥山,为人圆滑狡诈,其语言则是细腻把玩,诡诈缠绕;站长吴敬中,笼络、利用手下,充满失败前的末日感,因此它的语言表现出的是城府极深、暗藏私利,等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性格鲜活明朗。
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电视剧要在自然形态中表展现人物性格,就要是人物语言尽量生活化,有时候甚至是前言不搭后语、逻辑不完整,但是与丰富的镜头语言相配合,往往更显得协调、风趣,给观众留下更大的联想空间。说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拿新旧两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来做一个比较。94版的《三国演义》堪称经典,在语言上也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为了最大限度的忠于原著,运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有些地论文导读:
方甚至是直接大段照搬原著的台词,因此尽管保留了原著的一些古韵古风,但是给演员的表演也带来了很大的局限,观众也很难听得明白真切看,于是有些地方不得不使用台词字幕,这总有流于表面、隔靴搔痒之感,塑造的人物也更接近戏剧的脸谱化,就说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缺少了细腻鲜活、层次丰富、感情复杂的内涵。而新版《三国演义》,尽管很多人跳出它的这样那样的毛病,包括台词方面。但是我个人觉得,它的一个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台词,由于人物运用了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因而观众更易懂,把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等这些内心世界极复杂多重色彩交叠的人物形象演绎得也更具立体感、更有亲和力。
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应该说也是口语化、生活化的一部分。一部文学作品,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它必须是植根于一地,因而赋予人物语言地方色彩,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该予以提倡。地域文化色彩绝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地方方言,而是一个地方的人文、风俗等等构成的一种特质,它在这个地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对于地域之外又是一种个性,正因如此,他才能赋予作品强烈的质感。
比如,香港电视剧的人物语言,追求的是一种平民化的风格,剧中对话很多,往往还都很俗气,人物感情也好,人物性格也好,一点不含蓄,给人的感觉好像把许多本该埋在心里的话都掏了出来,缺少意韵。在我国大陆,不同区域的电视剧,人物语言也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京派电视剧,其人物往往爱侃,爱耍贫嘴,动不动就神侃一通,经常把人侃得晕乎乎的,听起来很俗,却包含着都城特有的文化意味。今年热播的《大丈夫》,堪称经典,作为一部都市言情剧,场面绝大部分是在室内展开,怎样体现京味——北京的地域文化色彩?就是靠语言,在这一点上《大丈夫》几乎做到了极致。建立在海派文化的海派电视剧,其人物说话软语呢哝,市民气十足。而近年伴随着赵本山的小品而崛起的东北农村剧,其语言的地域色彩,就像东北黑土地的泥土芬芳扑面而来,劲吹神州,以至于《刘老根》拍了又拍,《乡村爱情故事》续了又续,不能不说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它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尝试,比如《大明宫词》,它首开先河,运用莎士比亚的文雅、华丽、酣畅淋漓的戏剧语言。种煽情的激越的人物台词的运用,是非常成功的,非常生动的。这般语言的运用,更有效地展示了盛唐时期的经济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的繁容景象。在这部剧上,语言和时代是吻合的,因而也是成功的,但正如一片绿叶转变不了秋天的颜色一样,这种小众的追求,转变不了电视剧语言特征的主流方向。
作者简介:
沈 超(1963-),男,湖北黄陂人,供职于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1985年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任编剧,研究方向:电视剧剧本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