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西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378 浏览:70726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本文建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利用熵变方程建模,对西部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交互推动,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具有空间的不平衡性和动态波动性,从空间看,协调发展区域自西北到东南呈带状分布,不协调发展区域分布在其两翼;随时间推移,西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和协调区域呈不稳定性。
关键词:城市化 经济发展 熵变方程 协调性
引言
城市化系统和经济系统是社会经济巨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彼此联系,交互推动。一方面,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城市化如果速度太快或太慢,超出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或滞后于经济发展,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协调性来度量。协调发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内在性的发展,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发展,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基础上的综合发展。学者们对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较普遍的探讨。如国外比较著名的是钱-赛模型,揭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变动的一般趋势。王成璋等(2007)对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杨静等(201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评价,李正等(2010)采用主成分-典型相关法剖析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机理,桑秋等(2008)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策略对沈阳市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的协调度进行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在学界得到普遍认同,但对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却存在严重的分歧,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点:城市化严重滞后论;基本协调论;超城市化论。本文基于空间视角和时间维度,采用熵变方程建模,探讨西部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
西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构建及结果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动态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反应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为表1,共10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设置各指标层的权重。选择的样本数据为西部12个省(市),样本时间范围为1999年至2011年,共1560个样本数据。所有样本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文中和分别表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西部12个不同省(市)分别用NM(内蒙古)、GX(广西)、CQ(重庆)、SC(四川)、GZ(贵州)、YN(云南)、XZ(西藏)、SX(陕西)、GS(甘肃)、QH(青海)、NX(宁夏)、XJ(新疆)标识。分析软件为EViews6.0。

(二)计算策略及结果

由于指标的原始数据量纲不同,为能进行比较,在建模之前采用中心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
(1)
(2)
式中,xi′,yj′分别为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原始指标的标准化值,xi、δi分别为人口城市化指标的均值及标准差,yj、δj为经济发展指标的均值及标准差,其计算公式为:
(3)
(4)
U1(t)、U2(t)分别代表第t年度的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

(三)西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趋势分析

自1999年到2011年,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交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1999年到2002年,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化进程,即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2003到2008年,西部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推动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至2011年,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化水平提升。这一分析结果与钱纳里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一般趋势相吻合,即在人口城市化之初,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工业化通过调整生产的供给结构来满足并适应城市化引起的各种需求,即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受工业化初始推动的城市化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升,体现为城市化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见图1)。
西部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分析

(一) 协调度模型的建立—熵变方程

本文采用物理学中熵理论构建协调度模型,对任一体系,熵变的表达式为:
(5)
其中,dS表示系统的总熵变,di S是系统的内熵,di S >0,de S是外熵,其值可正可负可为西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零,系统的总熵变取决于外熵变与内熵变竞争的结果。dS>0,是正熵,意味着系统向混乱无序的方向发展,是退化的标志,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发展不协调;dS<0,意味着系统向有序的方向发展,是进化的标志,说明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当dS=0时,系统发展的有序度不变,处于一种特殊的“平衡”状态,此种状况很少见。

(二)西部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分析

通过计算,得到西部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如表2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图2、图3,可看出西部区域协调度具有空间不平衡性和动态波动性。一是从空间分布上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带状分布。2000年,基本协调和协调发展区域从西北到东南,自上而下,形成中间带状区域,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四川、贵州、广西;不协调发展区域分布在带状区域的两侧,包括西部新疆,西南地区云南,东北地区的内蒙、陕西、重庆。二是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具有动态波动性。2000-2006年,西藏、内蒙古、云南、重庆四个地区由不协调发展变为协调,宁夏和广西两个地区由协调发展区域变为不协调发展区域。
结论
从西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二者之间交互作用,共同推动。1999至2002年,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2003年至2008,城市化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2009年后,经济发展以快于城市化水平的速度提升。
西部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具有空间的不平衡性和动态波动性。2000年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呈现带状分布,自西北向东南为协调发展区域,不协调区域分布在其两翼。随着时间的推移,协调度呈现不稳定性,协调发展区域和论文导读:系统和经济增长系统协调发展共同推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系统有序向前发展。1.钱纳里·霍利斯、赛尔昆·莫尔赛斯著,李小青译,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2.王成璋,张效莉.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测度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7(6)

3.杨静,孙文生.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研

不协调发展区域发生动态变化,但呈现面状分布的良好势头,城市化系统和经济增长系统协调发展共同推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系统有序向前发展。
1.钱纳里·霍利斯、赛尔昆·莫尔赛斯著,李小青译,发展的格局:1950-1970[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2.王成璋,张效莉.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测度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6)
3.杨静,孙文生.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11)
4.李正,武友德,蒋梅英.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分析及策略-以云南省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5)
5.桑秋,张宇平,苏飞,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市人口、经济、空间与环境的协调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
6.陈志,薛敬华.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7,29
7.刘耀彬,宋学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研究[J].科技导报,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