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分享经济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21 浏览:30388
论文导读:,单是语言文化障碍就让很多行动的影响力无法超过一个街区。十年前,博客(B12下一页
最近,私家车搭乘分享网络应用“上车”(Lyft)在C轮融资中获得著名风险投资机构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 Capital)高达 6000万美元投资,成为此前已具规模的ZipCar公司的最大竞争对手。这个市场烽烟骤然升起,分享驾车已经俨然成为了欧美市场上一轮新的生活方式。
不过更大的机会来自于各个领域的分享消费趋势。除了分享私家车,还有分享家庭床位的AirBnB已经非常成功,分享停车位的“ParkAtMyHome”,分享家庭工具的“Neiboughgood”,分享自行车的“Spinlister”,分享服饰的“99dresses”,甚至还有分享土地种植的“Landshare”等等,而这些商业模式都可以归于一种新的分类:分享经济学(Sharing Economy)。
这里说的“分享经济学”,虽然被《经济学人》等媒体预测已经有超过数百亿美元的交易量,还并没有被当下的经济学界所完全接受,就像比特币还没有被学界和主流商业社会所接受一样。社会往往是这样,新事物在争议中创造而出,然后才自然选择出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领域,是否能够成为显学后最终成为大众的话题,取决于一段时间的蓬勃程度。新领域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这就是大数经济带来多样性价值所决定的。
分享经济也非异军突起,而是网络时代的一种信息对个人行为的增强。分享是一个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让人类这一分支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我们真有自由意志吗》作者葛占尼加(Michael S.Gazzaniga) 说,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有社交本能,12月大的小孩会本能地提供资讯给他人,黑猩猩不会。分享当属自由意志,但也是天性来自于潜意识的利己目的。所以这种行为实际上一直发生在地理位置接近的人类社群中,也一直与物品流动的特性相关,毕竟自由贸易本身是资本主义得以发展的根本基础。
早在分享私家车之前,分享个人电脑的音乐、电影等文件的P2P技术已经变成了大量网络用户的基本配置,甚至转变了整个音乐产业。“分享”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和盗版并列在一起,使传统业界人人自危、人人喊打却最终成被产业接受,成为新的媒体分发方式。
人们当然不满足于虚拟商品的分享,于是数字经济很快反向渗透到传统产业链中。停车位、空余床位看上去和数字影音不太相同,似乎是实物经济的一部分,但是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分享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两个盈余基础,一个是网络时代的时间和信息盈余,另一个是工业时代产生的生产和消费盈余。
当产品产生盈余时,无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面对困境,过度生产的代价是滞销而过度消费的结果是浪费。当然在美国生产的牛奶可能滞销,但是到中国却是供不应求,这是一种假性滞销,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的滞销则来自于个体冲动或商业诱导,买来无用的的东西在每个家庭都比比皆是,而同样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是,每家的冗余物品是不同的。实物的不均衡冗余必须依靠信息的分享来实现新的流通价值,产品虽然增加了一个物理交换的过程,但是在信息呈现上和数字产品没有差别。
以Airbnb为例,如果希望一个来自美国的用户放心地租用香港某个公寓的房间过上两晚,这个住所的地理位置、空间大小、室内的设施,以及前任居留者的评价等信息就要非常完备而且准确,否则就无法被潜在的消费者所接受。
分享经济正在转变传统商业的格局,其根本动力还是在于个体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的微观行为选择。作为大部分信息分享的简单判断,分享是免费的,无回报的。但是分享主义所分析的就是这种分享行为在一个可见的社会网络中,可以看到循行的路径,并最终被整个网络所认可,形成一个增值的价值链。而且这个价值链的所有参与者,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还共同维系了这个体系的信用安全,保持其稳定持续发展。
追根溯源,分享一词的英文(Share)源头来自德文的分享经济学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耕犁,引申为把土地向两边分开。中文的含义更清楚,“分”是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切割出来,“享”则是要给出。但是分享(Share)不是共享(Commons),虽然这两个词在中文中常被人误用混用(至少我在编纂维基词典的条目时为此头疼)。但是很明显,共享所表达的含义是产权是共有的,拥有者各占有整体的一部分。
相比共享,分享更加“保守退后”一点,权利的拥有者未必拱手让出所有权,而是将一部分权利在一定条件下给予他人。当我不高兴分享的时候,这些权利可以随时收回。这种分享有便利的法理支持,也促成了知识产权领域有名的“创作共用”运动,“保留所有权利”,变成了“保留部分权利”。在数字信息规则下,物品无需切割划分,在不舍弃所有权的情况下,愿意分享的个体会更有安全感。
在分享的模式下,最终每个个体要计算把自己拥有的权利的多少分享出来,给予什么人,给出的回报是什么?很多基于分享经济的网络企业,一般主要获取交易佣金,而将大部分的分享使用带来的价值仍然返回分享者,这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分享主义:一场思维革命》中,我分析网络日志兴起的动力:“在网络时代,分享的回报在于四个方面:被外界注意到,产生连接,产生交换,社会信用。这些回报相互作用,就让人人有能够成为分享者,同时是分享的受益者”,如此分享必定会成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必须的横向环节。
机构的分享更加重要,《维基经济学》(Wikinomics)的作者唐·泰帕斯考特(Don Tapscott)认为,“随着网络协作成本的降低,最终善用这种横向力量的企业在自己的行业内会胜出”,需要商业物种的天择机制才能够看到规模经济效应。他总结维基百科的成功来自于四大摧毁性要素:开放、对等、分享,还有全球行动。
这四个要素在传统的经济结构中没有一样要素容易做到:“开放”这个要素直接挑战了传统的商业社会的专利规则和商业秘密,和企业独占的信息资源规则格格不入;“对等”,则试图消除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的阶层意识,对很多的领导者来说也是大不韪的禁忌,“全球行动”,更是障碍重重,单是语言文化障碍就让很多行动的影响力无法超过一个街区。
十年前,博客(B论文导读:心研究员)上一页12
log)进入中国时,很多人怀疑这种分享自己想法的网络现象是否会如同一场草根时装秀很快就过季。但是随后而来的是汹涌的网络内容分享潮流,包括大量用户开始将自己的物品信息分享到“eBay”、“淘宝”等网站上,释放了巨大的消费力。专业机构也被牵引转变了投放渠道,加入到草根的分享中,加速消化了冗余的产能。这些交易带来的匹配虽然无法和维基百科等知识分享相提并论,但是也无疑增加了社会信用的实践机会,人们可以学会如何维系自己的社会性资本,使下一次交易的可能性最大化。忽视这些行为转变,可能无法看到中国经济的真正动力是释放自由分享的力量,分享经济学本身就是普世的。
在未来十年,分享经济也许会跃升到新的中产阶级生产、消费主流。所以一个人在理想情况下可以不必有任何资产,虽然眼下这只是极简主义的极端做法,但很快我们会看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被分享经济所覆盖。最终面向资本的生产结构也会受到冲击,但是在生产领域,新的供需模式是否会令生产趋于饱和?这个理由只能留待未来观察。可以肯定的是,用户的消费多样性只会创造需求的多样性,对制造业或者供应者的要求只能是更精巧更智能,新企业家会层出不穷,这或许是升级版的资本主义。
(作者为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