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由《金属艺术》教学实践引发对艺术教育模式深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164 浏览:60491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设计是一种文化,其只能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里,才会有强大的主命,设计是作者修养和灵魂的体现。在金属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利用环保废旧金属材料创作的过程引发对艺术教育模式更深的深思。
【关键词】环保废旧金属材料 创想设计 教学模式
利用环保材料废旧金属焊接,是我们多年来一直研究的课题,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观念和当代的设计理念,也是我们开设金属工艺这门课程的核心所在。去废品收购站点寻找废旧的工业生产的边角余料、废旧机器零件、废旧日用金属等,用这些由现代机械大生产所产生的废弃金属残骸,通过切割、焊接等手段进行组合,做成有个性的、感受强烈的金属雕塑。这是因为从我们进入废旧金属收购站中,到我们大量选择购买废旧金属材料那刻起,金属艺术的创作过程就已经开始了。面对堆积成山、奇形怪状的各类废旧金属材料,一定要尝试有意识组织它们,通过对选择的废旧金属物件进行重构,打破其原有功能,赋予其一种新的、带有一定生命作用的艺术内涵。
在这种特殊的艺术创作中,可以借鉴许多其他的创作表现手法,如分割、打散、重构、肌理、夸张、变形、抽象的创作表现手法等。对要表现的物体进行主观性的、理想化的变形处理,或拉长或压扁,或扭曲或切割,最后创作出似像非像的形象。金属抽象形式的创作,是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法来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那么作品中出现的点、线、面、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各种规则的形状,不再表示某一具体事物的自然基本形象,而其功能只是表达艺术家内心的一种情感,是一种艺术符号。
在设计过程中,艺术家会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一切艺术造型策略和艺术表达手段,如夸张、变形、打散、重构等,策略和手段运用的自由程度关键在于艺术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正是积累的重要性。所以艺术家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位,这样才能培养幻想表现的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并非客观存在的事物创造出符合客观存在的艺术的真实,虽然是主观臆造的,但符合审美的表现,是超越了时空的幻象造型。这种设计策略或创意并不等于成竹在胸,确实也说不好是意在笔先,还是笔在意先。设计基础在金属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学会用多向的思维策略去想理由,解决理由,也就是说要在艺术创意思维中学会“善变”“见异思迁”“捕风捉影”,始终保持饱满的探求废旧金属材料的和把握当代金属艺术发展变化的脉搏。这样才能积蓄意识形态,最后迸发出设计思想、适合材料、贴切制作技法、作品内涵理念表达上的火花。
下面在设计运用中简单归纳七种思维策略:
1.主动性创意思维。在设计、制作中,有意识地根据设计的需要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借鉴、参考同类或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中对自己设计创作有用的元素加以开发利用,整合成为符合自己设计创作风格的新的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
2.预见性,就是充分利用平时积累的丰富的意识形态积淀,对现在设计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材料上、技术上、技法上和最后效果上都必须做出预见性的深思,并做出方向性的引导,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逐渐完善、丰富;
3.求异性,是指在设计创意中的创新和求异性,即寻求一种不一样的创新表现和创作设计策略;

4.发散性,就是发散性思维,多角度考虑,把设计思维拓展到最大限度;

5.独创性。独创性是和求异性并列的关系,独创性比求异性向前更进了一步,不光是追求差异,还必须是以前没有过的、独特的设计创意作品;

6.灵活性。不僵化、不固执、不墨守成规;活用、多角度、发散地去考虑理由;

7.目的性。伴随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的前提下,是设计创意前进的大方向,也是设计创意制作的最终结果。
要知道,画好一张素描,并不等同于能设计好一件家具或一个电器,两者并不一样。如何有效利用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基础课训练,使本身已经具备良好具象造型能力的学生得以继续巩固的同时,又能对“学院派”所谓的“抽象的”“幻象的”“创想的”等新的造型手段有系统性的训练,使学生在观念上有所突破。这是本科实践教学当中必须要解决的理由,对这个理由我们不能极端地去扭转和割裂地看待,因为要转变一种习惯比养成一种习惯所花费的时间更长。我们应当从“具象”中寻找“抽象”,从“抽象”中寻找“幻想”,从而产生幻象,以此来启发我们的想象,为创造服务。其实“具象”与“抽象”并不那么遥远,从常见的事物中去找寻陌生的元素,并加以强化,再赋予其具有生命活力的新内容,使其变成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新特色的新的集合体。这即是所谓的“抽象的、幻象的”创想设计。所以视觉上的“具象”与“抽象”之间仅仅是一步之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这种训练,比单纯地训练他们临摹客观自然的技能更为重要。要知道设计师首先面对的是创造性的理由,而绝不是再现自然那样简单,即所谓的“创造性思维”的理由。20世纪以来,经济的全球化,物质的市场化,使现代工业迅猛发展,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教育基本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重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模式转向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到重“创造力”“素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是一门创造学科,感悟大于理性,因而设计没有统

一、万能的固定的模式遵循,所以其是不可传授的。因而,设计教育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迈向21世纪的今天,设计是一种文化,它只能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里,才会有强大的主命。设计最能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特性,设计也是艺术家修养和灵魂的体现,所以说设计绝不是“上帝”臆造的。设计应以人为本,必须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前提下,去关注产品的设计。如果脱离了客观存在的人这一主体因素去谈设计只能是片面和不科学的,同时也是本末倒置的。如果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使设计取得成功,应该是吸取其风格而不可照抄照搬。艺术教育体制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不能一味盲目遵从,教条仿效。
(注:本文为辽宁省人文社科项目“手工金属艺术的环保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W2013191)
参考文献:
[1]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诗经[M].
作者单位:李季,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
李尚婕,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dlw/lw25443.html上一论文:试论中小学美术与民间艺术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