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讲授艺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要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95 浏览:123092
论文导读: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新课程已实施多年后的今天,已被为数甚多的语文教师曲解而表现为认知误区。某种课堂模式下的流程僵化,某些公开课的热闹浮华,都显露了因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造成课堂教学的硬伤。诚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与习惯,新课程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旺盛的活力,可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教师却断章取义地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是教师要少讲,甚至当讲的地方也不讲,否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有些地方的学校甚至明确了课堂上老师只能讲多少分钟的规定。这种形而上学、矫枉过正的做法严重违背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课堂教学的规律。
关于教师的“讲”与“不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有过辨证式的精彩表述,“教师不是来讲书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叶老在反对讲的同时,又非常注重讲解。从某种角度来说,语文课还“非讲不可”!只要讲得适当,讲得精准,讲得透彻,讲得引人入胜,那“讲”又何妨?因为我们所说的“讲”并不等于“灌”,我们也根本无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讲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讲”仍然是培养学生准确的理解力,提高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语文教师敢讲更要善讲,要“讲于当讲”。教师的讲,在于针对性、灵活性和艺术性;在于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明疑点;在于举一反三、前后勾连;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唯其如此,教师的讲才有必要,才有价值。
讲授艺术应体现在丰富学生的情意体验上。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中学生要以文本为载体,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可是这种体验在学生阅读实践时往往体验不到或者貌似理解其实并未真正开展,这时教师就要或讲解或点拨,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意识,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精妙。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细致传神,十分感人。其中写到父亲爬上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向左”不仅容易使学生忽略,教师也容易忽略,更重要的学生对此难以有直接的或间接地体验。这里教师应该指出为什么向左,向右行不行?因为他身子肥胖,用双手攀住月台上去是很费劲的,而此时着力的总是右手,所以身子向左微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描写的真切。教师应该从这里指出作者的真情,通过这个细微的动作,渗透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所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就把知、情、义更好的统一起来,这样讲,对提高学生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讲授艺术应体现在指导学生精准解读文本上。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而且独特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不同解读,学生会从中感悟到语文课并不枯燥乏味。新课程倡导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进行 “多元解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与误解,这样的曲解与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正因如此,在教学教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通过师生思想的碰撞,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领会文本内涵指引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传统课文,传统的说法是“小说艺术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认识是“小说真实的表现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而后一种说法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几近演绎成了学生为菲利普夫妇鸣不平。诚然,菲利普夫妇的难处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但引导学生同情甚至赞同他们的想法与做法,就不能让人苟同了。“菲利浦夫妇都是小人物,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但由于他们对待亲兄弟的态度,我们从心底鄙视他俩的人格。”这应该是教师个人研读文本,对课文真正深刻的把握的体现。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谅解,因为小说的主题是直指人性中的劣根及其诞生和充溢的“社会整个肌体”的,而对人的劣性的宽容和迁就,势必打击或伤害人的善性,助长庸俗社会价值观的蔓延。教者可着意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小若瑟夫的一段话,从而理解:在迫使小人物常常表现出劣性的社会氛围中,人的良知是应当坚守的。
讲授艺术应体现在提升学生的多元思维品质上。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应该是的、开放的、平等对话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畅所欲言,意见不一,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讲的作用,使学生对事物、对人、对社会等方面的认识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放得开”,就是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由讨论,挑战思维定势,体验深思的多元性。但是还要“收得拢”,“收得拢”,就是不让学生的自主演化成放任自流、信马由缰,在“放”的过程中,教师要相机点拨,适时调控,引导课堂教学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读过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人,都比较难忘鲁迅先生塑造孔乙己动作的那一个“排”字。“排”义之妙,着实让人寻思。因为这一动作的非同寻常,学生特别关注,颇觉有趣,对“排”的理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人说“排”表达了孔乙己“穷酸”的本相,有人说“排”是孔乙己在短衣帮前面的臭美显摆阔气,有人说“排”塑造出孔乙己若无其事、掩饰自我的神情态度,还有人说“排”洋溢出孔乙己对九文大钱的恋恋不舍。孰是孰非,不可一概而论,但怎样更合理地解读“排”字的涵义和意象,关键之时,教者应集中起学生好奇之心,设疑激趣,投石击澜,结合当初情形,反复揣摩体味,完成与文本主人翁心灵的会话,让学生在体验探究中欣然解读“排”之真义——在这么凄凉的人情背景里,孔乙己的生活只能以悲剧告终。
(江苏省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wdlw/lw25292.html上一论文:谈谈音乐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