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生成教学同样需要“慢”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200 浏览:95040
论文导读:
摘要:生成教学中,教师要平和面对幼儿“见解”,热心成就幼儿“需求”,着意点拨幼儿“链接”,在等待、唤醒、催生中成就孩子的成长。本文以生成性主题活动《春天里的花》为例探讨了生成教学的“慢”艺术。
关键词:生成 需求 慢艺术
:C DOI:10.3969/j.issn.1672-818

1.2014.02.171

生成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我园丰富的花卉资源引发了孩子的探究行为,于是《春天里的花》这一主题自然生成了。生成信息需要教师及时捕捉,但生成教学同样需要“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在与孩子们共同亲历花开花落的日子,“慢”让笔者感受到孩子就是花。
1 平和面对幼儿“见解”
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其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孩子从独有的视角感知世界,又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的“见解”烙上稚拙的印痕。作为教师,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在包容中聆听。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认知、情感特点,尊重、理解并倾听孩子的“拙见”、“高见”、“创见”,因为让孩子乐于表现自我陈述自己的想法,远比结果的正确与否来得重要。例如:含金莲是一种藤蔓植物,其花朵外形像喇叭。在认识含金莲时,孩子们提出“含金莲盆景为什么要搭一个架子(三脚架)撑着?”李某某说:“喇叭要按在高处才听得见。”周某说:“它会违反交通规则,含金莲藤很长,不扎起来会爬满地的,小朋友就不好进大门了。”……尽管孩子的话在成人眼里有悖于常理,但这是孩子认知方式的真实写照,孩子用自己的经验以及美好的想象诠释世界,教师的倾听、理解、包容,是对孩子天性的尊重与爱护,也是培养孩子大胆想象与猜测这一科学探究品质的有效策略。
第二,在耐性中等待。对于孩子的观点,教师不必急于告诉答案,而是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在等待中与孩子一同守望事实的真相。例如在春天的草地上孩子们捉到很多西瓜虫并装进瓶子,“西瓜虫吃什么?”“为什么叫西瓜虫?”“西瓜虫会游泳吗?”前两个理由在孩子的经验分享中很快找到了答案。至于“西瓜虫会不会游泳”,孩子们意见不一。于是,师生一同见证“西瓜虫下水”的过程。可西瓜虫在水底挣扎了一会儿就不动了。老师迅速找来游戏棒鼓励孩子试着把西瓜虫翻个身。奇迹诞生了,西瓜虫在水底不停地爬呀爬呀。可好景不长,任凭孩子怎么摆弄西瓜虫就是躺在那儿一动不动。“西瓜虫淹死了吧?”在孩子的猜测与不舍中,老师倒掉水并把西瓜虫放进自然角。第二天,孩子们发现西瓜虫还活着,而且还多了许多“黑点点”,真是又惊又喜。尽管孩子此时的关注点已从西瓜虫是否会游泳演变到是否能劫后余生,但其探究的行为却贯穿始终,而且有很多意外收获。“实践愉悦孩子,但不能白白进行,它应当让孩子有所发现。”
2 热心成就幼儿“需求”
在《春天里的花》主题生成过程中,幼儿的兴趣常被外物所吸引,教师需根据幼儿兴致的强烈程度及由此派生出的教育活动价值进行筛选,确定课程内容的生长点;同时,老师还需要是一个“热心肠”。
第一,顺应幼儿兴趣。当幼儿的兴趣一旦出现且又有助幼儿成长时,教师要迅速提供帮助,顺应幼儿的需求。在参观花房时,孩子们惊奇地指着盆景里的青苔问花匠爷爷:“这是什么?是你种的吗?有什么用?”于是花匠爷爷告诉他们说:“这是青苔,防止泥土里的水被太阳晒干,有了它盆里的树就不会渴死。这不用种的,它会自己长出来的。”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样子,教师开展了“找青苔”的活动。孩子们最后发现:青苔长在晒不到太阳的墙角边,青苔还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并在自然角里开展了“干死的青苔复活了”的实验(先在室外阳光下晒至枯萎,再浇上水移至室内),由此感受了青苔强劲的生命力。
第二,激活幼儿需要。教师在引导孩子解惑的同时应适时适度制造“惑”,有目的地创设理由情景,让幼儿融入其能力与需求矛盾的冲突中。在寻找迎春花的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校园里三种小花是不一样的。于是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后发现:有的先开,有的后开,而且开的时间长短不一;花朵的形状、花瓣的多少都不一样;有的先开花后长叶,有的是常绿藤木;教师将“它们都是迎春花宝宝吗?”理由抛向孩子,理由引发了孩子们的争论。在“是”与“不是”的争吵声中,师生一同走访了花匠,知道了它们是三种不同的花:黄欣、黄金条、迎春花。
3 着意点拨幼儿“链接”
《春天里的花》主题活动以科学为主线,预设、生成相结合,各领域教育互相渗透、相互推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捕捉有价值生成信息的同时,着意引领幼儿与相关信息进行链接,整合提升幼儿的相关经验。
第一,纵向延伸。教师引领幼儿就某一现象作进一步的探究,以深化幼儿认知经验,并使之系统化。如在《春天里的花》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提出了很多理由,从花朵的开放就延伸出3个探究内容:①花为什么会有颜色?②有的花为什么不是在春天开放?③为什么花儿有早上开有晚上开?在鼓励孩子深入探究的同时,还要让孩子们感到:在探究科学的路途中,老师与孩子们始终在一起。
第二,横向拓展。就是当孩子在探究某一事物或现象时,被偶发的事物或现象所吸引并催生出新探究。在观察海棠花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树上长着一个个黄豆大的椭圆形的东西,继续探究并得出结论:那是刺毛蛋,里面长着刺毛的幼虫,成熟后爬出的刺毛专吃树叶。于是,孩子们帮助花匠找刺毛蛋并剥离树枝,最后统计每组找到了几个;过程中还意外地发现刺毛蛋喜欢长在树的枝丫及根部被草掩盖的地方。此刻,孩子所获的经验之间有了相关链接,其经验必将是整合性的。
孩子们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观察、查找资料、访谈花匠等途径了解各种各样的花,他们由花粥感知了花的药用价值,由《花钟》故事知道了花朵的不同时间生成教学同样需要“慢”的艺术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开放……活动激发了孩子关注生活、探究事物的兴趣以及亲近自然的情感。作为老师,笔者始终坚守“慢”的教育,在等待、唤醒、催生论文导读:中享受着孩子这朵人间鲜花的美丽。《听的艺术》中说:不是每个人都能领略到花开的那一瞬间来自心灵的感动。也许笔者正领略着,也许还没,但笔者愿意用心守候一生。作者简介:张彩英,中学高级教师,幼儿园园长,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幼儿园,江苏苏州215128上一页12
中享受着孩子这朵人间鲜花的美丽。《听的艺术》中说:不是每个人都能领略到花开的那一瞬间来自心灵的感动。也许笔者正领略着,也许还没,但笔者愿意用心守候一生。
作者简介:张彩英,中学高级教师,幼儿园园长,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