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郁达夫小说悲剧色彩和艺术美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051 浏览:69880
论文导读:是不得意的、痛苦的、忧郁的,在他们眼里,生活是灰暗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他们是社会的低端,是弱者,但正是通过这个弱者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悲剧。3.悲愤之美。在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弱者,没有那种拯救世界的英雄,他们大部分都在最后无奈地死去,但他们的死并不是麻木的死亡,他们的死含有一种悲愤之美。如《郁达夫小说
摘要:郁达夫是新文学作家中很有才情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浪漫不是梦幻的浪漫,而是充斥着感伤、忧郁以及直白情味的“浪漫”,也是直指封建道德咽喉的“浪漫”。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如《银灰色的死》《秋柳》《春风沉醉的晚上》《微雪的早晨》《迟桂花》《瓢儿和尚》等等。郁达夫小说风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他小说中强烈的抒彩、坦率的自我暴露、自叙式的形式、感伤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都对读者产生了心灵的震撼,给当时的封建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的小说笼罩着一种悲剧色彩,但无处不洋溢着一种艺术美。在此,笔者针对其悲剧色彩和艺术美做一分析。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悲剧色彩艺术美

一、小说风格形成的理由

郁达夫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日趋崩溃的旧文化、大量涌进的新文化加之国将不国的社会现实,带给了郁达夫孤独、寂寞、颓唐等各类混乱交织的情感。而这些情绪在他的创作中得以充分地体现。在小说中郁达夫尽情宣泄现实带给他的忧郁、痛苦,让小说主人公同样在悲剧氛围中苦苦挣扎,这就造就了他悲剧主义小说风格。究其根源,郁达夫小说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的成长经历

出生于书香之家的郁达夫,由于父亲早逝,母亲又要养家,得不到常人应有的照顾,致使童年十分孤独。他的青年时期正是中国最落魄的时期,跟随哥哥到日本留学的郁达夫,时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弱国子民的屈辱。长期的压抑生活使他原本软弱内向的性格更加严重,正是这一时期造成了他自贱的性格。在他之后创作的小说人物性格中,或多或少都有他这个时期的影子。

2.传统文学的影响。

由于从小的古典文化教育,郁达夫的小说中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如离骚的悲愤、魏晋的伤感、李商隐的缠绵悱恻、李清照的哀怨,在郁达夫的小说中都能探寻得到。而这正是郁达夫小说独具韵味的一点。

3.外国文学的影响

不同于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外国文学是直接影响了郁达夫作品的风格。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接触了许多外国作品,他们带给郁达夫不一样的体验。他特别崇拜屠格涅夫、歌德等人,但直接影响他作品风格的是日本私小说,它大胆的自我表露、抒情手法及不完整的结构都深深影响了郁达夫的小说风格。

二、小说蕴含的悲剧色彩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真正拥有自己风格的作家,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1921年他发表了‘《沉沦》’一文,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地轰动。他整部作品阴郁伤感、颓废低沉,带给读者震人心魄的悲戚。在这里我们以《沉沦》一文为例分析一下郁达夫小说的悲剧色彩:

1.人物的悲剧性格

《沉沦》的主人公是随哥哥留学日本的青年,他带着憧憬和抱负而来,有着所有青年的品质,意气风发,有一颗爱国之心,渴望友情,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当时中国江河日下,中国人只能被称为支那人,没有人愿意与一个支那人谈友情,更不用说憧憬中的爱情。他饱受着作为一个弱势民族的屈辱,饱受着现实的恶意,渐渐自卑怯弱,但没有办法逃脱。他没有能力转变自身处境,没有能力获得一份完美的爱情,更没有能力转变落后的中国,只能痛苦地在妓院毁掉自身的纯洁。然而这又与他的理想价值相悖,他不愿就此沉沦,只能在痛苦中苦苦挣扎,当他的内心矛盾再也无法调和时,在精神疲惫与焦虑的折磨下,最终在水中永远地沉沦了。

2.孤单、寂寞、颓唐的情绪奠定感情基调

情感是现代心理学中被认为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复杂的一个方面,。当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在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主人公一直处于一种求而不得的状态,于是他孤独、寂寞、颓唐、丧气。作者则抓住这些情绪着力渲染,构建小说的悲剧氛围。这本小说带有很多作者日本留学的经历,作者将他在日本所经受过的孤独寂寞、颓废丧气都赋予给主人公,增添了真情实感,渲染出浓浓的悲剧氛围。

3.悲剧性的语言

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悲剧性的语言描写,通过这些,作者成功的抒写出人物性格的悲剧性,表达人物人生的悲剧性,为小说奠定悲伤的基调。如在开头通过“苍茫的天空,萧萧的落叶,远处的几声犬吠”使读者置身于凄凉和孤寂的情境中,表现了压抑悲剧的情调。这些悲剧性的语言,刻画了主人公悲剧的人物形象,他饱受欺凌,常含泪水;同时这些悲剧性的语言也暗示了主人公悲剧的结局。

三、小说蕴含的艺术美

郁达夫的小说在中国文坛是具有开创作用的,在他之前没有出这类风格的悲剧。他在他的小说中描写灰色的人生、悲剧化的性格、式的结尾,带给人的是压印和内心无法宣泄的苦闷。但是悲剧也是美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那种美的自觉意识让我们在悲剧中读出了别样的郁达夫,领略到了别样的滋味。风雨过后的彩虹是美丽的,在苦涩的文字背后也有别样的美。
1.本真之美。正如郁达夫曾说,“小说在艺术上的价值,可以以真和美的两条件来决定。若一本小说写得真,写得美,那这小说的目的就达到了”。郁达夫的小说大多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如《沉沦》 中的主人公是随着哥哥在日留学的,这与作者青年时期的经历相符,其中主人公的一些情感也是作者当时真实情感的写照。在那个时代,时局震荡,文学创作往往以“大我”为叙述角度,但郁达夫在小说中仍采用自叙传,这更彰显了郁达夫小说的本真之美。
2.柔弱之美。不同于西方“崇高悲剧”塑造的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抗争,最后勇敢地奉献生命的悲剧英雄,郁达夫小说中往往塑造的是“悲情悲剧”,他们处于人生困境,能清楚意识到自身的悲剧,但不会去抗争,只是自哀自恋,蹉跎一生。郁达夫在其小说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存活悲剧意识,表现的是一种伤感之美即柔弱之美。他塑造的人物往往是不得意的、痛苦的、忧郁的,在他们眼里,生活是灰暗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他们是社会的低端,是弱者,但正是通过这个弱者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的悲剧。
3.悲愤之美。在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都是弱者,没有那种拯救世界的英雄,他们大部分都在最后无奈地死去,但他们的死并不是麻木的死亡,他们的死含有一种悲愤之美。如《郁达夫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艺术美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沉论文导读:画——论《迟桂花》中的善恶意识、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梁吉.苦闷的岁月——对郁达夫小说《沉沦》主题的探讨及其他.名作欣赏,2006(04).上一页12
沦》中,主人公在最后自尽时,面对隔岸的故国喊道:“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好多儿女在受苦呢!”这是弱者最后的反抗。多数人读到这里都会动容,因为那不是一个人的悲愤,而是整个时代在悲愤地呐喊,给人震撼人心的感受。
结束语:纵观郁达夫的一生,幼年丧父,孤独长大;青年赴日留学,饱受白眼;回国后,家不得圆,国不得平,坎坷一生;最后,英年早逝。郁达夫写悲剧小说,也是在写自己悲剧的人生,他是用小说写自传。他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艺术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艺术的人生理想,他是个值得人尊敬的文人。他的小说就像一曲艳丽而哀怨的挽歌萦绕在读者的心头,他可能没有那么波澜壮阔,但永远是最独特的那一个,值得人永远铭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我们能感受悲剧小说的艺术美,感受郁达夫的独特韵味。
参考文献:
[1]高志,赵静.内在生命的挣扎与拯救——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善恶意识、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12).
[2]张勤.自卑的孤独者——试论郁达夫的人生体验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
[3]唐小林.话语: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的基本质态[J].甘肃社会科学,2008(04).
[4]王侠,庞明启.一幅绘出郁达夫基督情绪的画——论《迟桂花》中的善恶意识、忏悔意识和救赎意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5]梁吉.苦闷的岁月——对郁达夫小说《沉沦》主题的探讨及其他[J].名作欣赏,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