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大伾山摩崖大佛石刻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56 浏览:19838
论文导读:
摘 要:浚县石刻艺术源远流长,石刻艺术流派众多,艺人及从业者络绎不绝。在近两千年的孜孜探索和不懈追求下,浚县石刻艺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及特征,其石刻技艺、表现手法为后世石刻艺术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创造出了惊世的艺术精品。本文试从梳理归纳浚县石刻的发展脉络,以大伾山摩崖大佛为重点,提炼总结浚县石刻艺术风格及成就。
关键词:摩崖石刻;艺术风格;研究

一、浚县石刻艺术的分类

浚县的石材资源并不算丰富,但其境内却盛产青石、大理石。青石又名石灰岩,其特点是质地细腻、结构紧致、硬度适中,便于抛光、可抗风雨侵蚀,是雕刻的上乘材料。大理石较为常见,历来是石刻艺人最为习惯和喜欢的雕刻材料,其色彩斑斓,利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雕刻出来的作品也是千姿百态,经过打磨后的石材光滑细腻,纹理清晰,光鲜无比,是殿阁月台、墙面立柱上佳的材料。适宜的石材为石刻艺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浚县石刻艺术的表现内容博大精深,可谓包罗万象,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宗教石刻、陵墓石刻、旌表、石牌坊、摩崖石刻、建筑构件及其他石刻。
宗教石刻就是以表达宗教内容为主的石刻主题。大伾山自古便是宗教圣地,道观、佛寺众多。宗教主题的石刻立足于宗教人物、故事体裁而来,其代表作有大伾山摩崖大佛、唐代千佛洞石崖造像、宋代石塔、元代观音洞线刻观音、崖壁浮雕滚龙、吕祖洞石像等。陵墓石刻则多出自帝王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墓上,浚县石刻主要以陵墓雕像和墓志铭为主。如浚县东张庄村北的子贡墓、明代兵部尚书王越墓以及浚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而墓志铭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主要有《李密墓志》、《王越墓志》等等。旌表和石牌坊保留的最多,多系于明清建造。现存较为完整的是“恩荣坊”,位于大伾山风景区百猴路中段,是万历年间为旌表工部主事孟楠一门三进士而赐建的。除旌表牌坊,浚县现存的还有一部分为景观牌坊,均为青石雕刻,虽小但精致宜人,别具匠心。摩崖石刻是石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大伾山摩崖石刻的历史溯源

摩崖石刻是石刻技艺中的一个类别。它利用天然的石壁来刻文记事,也涵盖了各种文字石刻、石刻造像等等。浚县摩崖石刻大多集中在大伾山上。现存大伾山的摩崖题记大约460余处,多位文字题刻,为历代名人的题词、题记、诗文游记等等,也不乏书法艺术大作。追溯历史最早的宗教石刻作品当属东晋十六国后赵时期的大石佛,大石佛的出现也开启了以反映和表现宗教内容为特征和题材的浚县石刻艺术。
大石佛位于浚县大伾山东侧天宁寺内的石崖之上,高22.39米,是一尊大型摩崖弥勒佛像。由于年代久远,大石佛历经战乱,损毁严重。明代成化年间曾进行了一次外表修复,将其表面涂上泥皮施以金装彩绘,彩绘为五彩方格袈裟,直到1991年复修时,去掉表层泥皮依然可见其泥层颜色,泥层中还发现有清代铜钱,说明大佛在清代也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泥皮修复工程。
关于大伾山摩崖大佛的开凿时间一直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为唐代说,其观点主要依据为大佛头顶的髻珠以及颈部的纹路,符合唐代佛教石刻的特点;一种是北齐说。主要依据为郦道元所作《水经注》中,对黎阳(浚县故称)的描述中并没有大佛的出现,这与其所到之处必详尽描绘所见之物的习惯不符。郦道元亲自登过黎山(大伾山故称),如当时有大佛,其必详尽描绘之,之所以没有提及,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当时大佛还并未开凿,因此,北魏开凿的说法不能成立。而据现存的大伾山摩崖大佛的石刻艺术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准敕不停废记》碑所载,“有缺落碑铭,载相续月日,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如按五百年往前推,是北魏文成帝时期,在黎阳大兴土木的可能性不大。按四百年推算,是北齐文宣帝时期,其活动中心是邺城(安阳、邯郸境内),距黎阳也不过四五十公里,因此,在黎阳(鹤壁境内)造像的可能性最大。天宁寺前有对石狮,元代王恽指明为北齐之物,作为大佛的配套工程,理应与大佛同时建造。第三种说法是北齐稍前说,其依据主要是从大佛的坐姿及身体雕刻表现形式看,与云冈第19窟西耳洞倚坐佛的风格极其相似。至于其头顶宝严以及颈部、退步的圆刀技法大致推断为唐、明改造所为。另外,大石佛的开凿时间还有后赵说等等。

三、大伾山摩崖大佛的艺术风格

大伾山摩崖大佛是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石佛面相方圆,双目直视,炯炯有神。眉骨与鼻梁联通,双唇厚实紧闭,嘴角稍微下弯,双耳垂肩。颈部为三道清晰可见的横弦纹。双眉齐亭,左肩略宽于右肩。整尊大佛为坐姿,大佛左手下扶左膝,右手举掌于胸前,掌面向前,作无畏印。身穿袈裟,内着僧祗支,双肩平阔下垂。从正面看,大佛上身用的是直平阶梯式刀法,下身为双阴线刻法或圆刀法,用来表现衣服的纹理。大佛双足各踏一莲花台,刀法凝重、古拙淳朴。在石佛右腿的旁边石壁上刻有两个小佛龛,其中一个已经破损。另一龛为跏趺坐佛,其左侧有三株菩提树。
大伾山摩崖大佛的艺术风格具有大气、朴拙、细腻等特点。其创作气势如虹,作品依山势而作,取自然石材,体量巨大,蔚为大观。从创作时间上看,开凿早,历经朝代多,年代久远,具体非常高的历史价值。从创作技法上看,艺人们充分运用了圆雕、浮雕、透雕、平雕、刻线等多种雕刻技法,传承了中国古代石刻技法的精髓,气势雄浑,刀笔苍劲有力。大佛面部神态生动传神,局部精美至极,粗狂且不失细腻,豪放而独具婉约的艺术气质。细微处可见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法,融灵动俊秀与浑厚庄重于一身。因其取材于山,倚山而成,更加彰显出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审美情趣。大佛右手所作降魔印,与大佛神态、身姿融为一体,给人以厚重博大质感,虽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依然保持着古朴庄重的本色。大伾山摩崖大佛无论从历史研究价值以及艺术审美价值而言,都可称得上是中国乃至世界石刻艺术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温玉成.《浚县大弥勒佛及相关理由研究》.《大伾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2]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大伾山石佛》,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3]吕品.《大伾山“准敕不停废记碑”与大佛的年代》.《大伾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tsyl/lw10149.html上一论文:谈谈第六届深圳美术馆论坛聚焦数字时代的艺术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