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养成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715 浏览:58418
论文导读:特点之一:规范性。通过规章制度,使大学生的行为实现“三化”(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达到行为自我规范的目的。可概况为两个“转变”,即不自觉行为到自觉行为的转变;不文明习惯向文明习惯的转变。特点之二:实践性。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养成文明行为和优秀品质的过程,“实践”是大学生养成教育
[摘 要]大学阶段素质行为的养成,是人生养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还是道德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

一、其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养成教育
[]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43 — 02
大学阶段的养成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对社会的贡献率约占其整个人生的35%,与其他阶段养成教育相比,大学阶段的养成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为养成〔1〕。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作用上的养成教育是狭义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个人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的养成。而广义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策划、有目的的长期培养和训练,是充分利用受教育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制约能力,去形成积极的、正向的素质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模式〔2〕。它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下,按照大学生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影响施压于大学生,促使其养成文明习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3〕。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

特点之一:规范性。通过规章制度,使大学生的行为实现“三化”(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达到行为自我规范的目的。可概况为两个“转变”,即不自觉行为到自觉行为的转变;不文明习惯向文明习惯的转变。
特点之二:实践性。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养成文明行为和优秀品质的过程,“实践”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基本环节,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受教育者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点之三:长期性。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经过“教育—认识—再教育”的过程养成良好习惯。
特点之四:生态性。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并使之成长”,这种培养类似于养育,通过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推动和帮助大学生良好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持之以恒。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理由及成因

(一)缺乏“好”习惯养成

首先,缺乏规范的生活好习惯。具体表现为:宿舍脏乱差的现象严重、就寝时间随意、通宵上网等现象普遍存在〔4〕;部分大学生不吃早餐,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还有一部分学生吸烟酗酒的习惯严重;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网吧、KTV、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等所,无节制地沉迷其中。
其次,缺乏文明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为:公共场合出口成“脏”,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在食堂打饭或购物插队;在教室的桌椅上随意涂鸦,在教学楼内随意大声喧哗,部分大学生在图书馆的公共图书上任意撕页,上课接听手机,考试或替他人考试,践踏草坪等等。
最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能够主动学习,有理想、有抱负,做好人生规划,不断充实自己。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无理想、无追求,表现为:首先,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了解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其次,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不知道自己“学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考试经常不及格。
好习惯养成缺乏的理由。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中遇到理由时,不能主动解决理由,不能勇于面对失败,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高考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了,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前进,于是学习态度散漫。“60分万岁”成为了学习目标。

(二)缺乏责任意识,集体观念淡漠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大学生就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自我能力、竞争力提升的时候,却忽视了国家利益,忽视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把自己的个人得失和利益放在首位。大部分大学生的“三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且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受到社会上其他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变化,忽视集体利益。凡事在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上产生偏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受到追崇,强调个人利益,凡事只考虑个人发展。

三、以养成教育为基石,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注重管理育人,规范养成

管理育人就是通过一定规章制度的管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通过外在约束的作用养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是管理育人的关键,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标准和前提,管理过程即是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行为,都应被宿舍、教室管理制度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所包含。同时,更要引起关注的是,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出发,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去制定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等。对于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做到有章必循。

(二)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

紧抓一切教育契机,适时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首先是抓住几个关键期,新生入学的军训以及入学教育就是大学生进入养成教育角色的第一个关键期,在军训的过程中,让新生感受到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培养和彰显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增强国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新生军训为其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紧抓特殊纪念日这个教育契机,开展养成教育,纪念日不仅简单是历史的见证,而且会带来意外的教育效果,比如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母亲节等,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使学生们在感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集体活动本身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增进友情、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等高尚品德的实际锻炼契机。(三)发挥论文导读:,实践养成引导大学生参加讲学、营销、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养成教育的实践属性,使大学生的优良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并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为大学生养成教育搭建成长平台。在活动中,关注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参与校园文化的活动中不断的锻炼自
环境育人功能,强化养成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每天处于教室、餐厅和寝室的时间最多,因此可以把这三个场所作为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地。首先,通过高雅文明的教室文化,对大学生逐步进行渗透,对他们时刻进行熏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学习氛围,陶冶情操,以形成养成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其次,学生食堂文化建设。在就餐时学生自觉排队,维持良好秩序,餐后自觉将餐具送至餐具回收处,保持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爱惜粮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等等,在就餐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再者,寝室文化建设。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从某种作用上讲,寝室就是大学生生活和娱乐的“小社会”,直接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环境育人的过程中,寝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有益的寝室文化,在大学生间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谐的文化理念。

(四)“树榜样、立典型”,示范养成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并运用正面典型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感召学生,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这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做法,比如说女教师、司机和警卫战士等“最美”人物的出现,以及其它许多好人好事的显现,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闪光的一面。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示范带动作用,除了社会上出现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以外,还应该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如某高校的“实践·成才”报告团,选取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生活中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学生代表。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示范作用。通过以上做法使大学生无形中接受心灵净化,发挥养成教育的作用。

(五)加强行为训练,实践养成

引导大学生参加讲学、营销、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养成教育的实践属性,使大学生的优良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并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为大学生养成教育搭建成长平台。在活动中,关注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参与校园文化的活动中不断的锻炼自我。在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中,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可以通过深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广泛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扎实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等一系列活动,来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
总之,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保证大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家庭、社会、高校各方力量,构建养成教育网络体系,发挥全员、全社会育人的群体效应。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全方位培养大学生,让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参 考 文 献〕
〔1〕汪有荣.青年道德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6,33.
〔2〕江浩.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05.
〔3〕孙英梅,马新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 2009,(05).
〔4〕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02).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