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图书出版辩证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079 浏览:142734
论文导读:
中国出版目前正处于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存在理由比较多的时期。年出版图书品种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精品书越来越少,平庸书、垃圾书越来越多;出版速度加快,质量下滑却有目共睹;一些大社为追求巨额利润,将兴趣点转移到书业之外,地产、贸易兴旺发达,主业却不见起色。发展繁荣表象背后存在的诸多理由,带给我们深深的隐忧,由此也引出了对图书出版辩证法的深思。
中国出版目前正处于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存在理由比较多的时期。年出版图书品种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精品书越来越少,平庸书、垃圾书越来越多;出版速度加快,质量下滑却有目共睹;一些大社为追求巨额利润,将兴趣点转移到书业之外,地产、贸易兴旺发达,主业却不见起色。发展繁荣表象背后存在的诸多理由,带给我们深深的隐忧,由此也引出了对图书出版辩证法的深思。

一、多与少的辩证法

多与少是一对矛盾。按一般说法,多总比少好,我国2012年图书出版品种达到41.4万种,较2011年增长12%,比2005年的22.25万将近翻一番,比美国多出一倍,是美俄英三国的总和。图书品种突破40万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心态浮躁和由此导致的盲目制造,并未把积累和传承文化放在首位。2011年,在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30周年庆典会上,有两位学者对近年来平庸书充斥市场深表忧虑。其中一位表示,作为大学图书馆馆长,他每次到书店选书,都认为起码有60%~70%的书是可出可不出的,而另一位认为,作为学者的选择标准,90%的书是可出可不出的。两位学者的尖锐批评令业界人士汗颜,但这正好点中了当前出版界的软肋。看来,质量达不到高水平,品种并非多多益善,甚至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按现在的数量,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与此并生的,我国也成了图书“第一库存大国”。据《光明日报》报道[1] ,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纯销售额从2005年的403.9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图书出版的辩证法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653.59亿元,而年末库存从482.92亿元飞涨到804.05亿元。图书的品种越来越多,书库的积压量越来越大。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出版的虚假繁荣,因为它代表不了国家的软实力,跟提升文化力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从出版大国到出版强国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
出版的本质是传承文化,启蒙大众,推动社会进步,强调的是文化厚重和内容创新。图书缺乏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品种数量再多也没有实质作用。在2013年上海书展举行的“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论坛”上,邬书林指出,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绝大多数不在国内发表,国家每年要花很多外汇把这些成果买回来,用以支撑我们的科研教育。如果我们只在低端出版上追求虚假的繁荣,我们这个行业就要被淘汰[2] 。近年来,出版界大干快上,追求GDP,导致心态焦虑浮躁,总想一蹴而就,跨越式发展,不想在内涵发展上用功,只在表面品种上做文章。这无疑是认识误区。近年对编辑的考核标准也值得反思,一年一核算,就像生产车间计件量化,谁赚的钱多谁就是英雄,错误的导向迫使编辑拉关系,跑资源——资助书、包销书、变相卖书号,什么书都敢编,只要赚钱就行,缺少长远规划,遑论文化积累。扪心自问,我们的41万种,有多少属于精品?平庸垃圾之作又占多大比例?难怪有人担心出版文化正在堕落为印刷经济。陈昕说过:“当出版更多地与资本联姻后,出版的本质被扭曲了,传统出版业奉行的智性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丧失了,进步主义的传统丢失了,娱乐主义开始主宰出版,出版有变成单纯营利工具的倾向。” [3] 于友先也曾指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主要依靠品种实现增长的理由。因此丰富与完善出版业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出版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内容产业,负有文化积累、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这样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它和其他消费产业有本质的不同。”[4] 压缩图书品种,以较少的品种赢得最大市场,有利于我们从选题策划、作者写作、编辑制作等环节戒除浮躁。以少取胜、以少胜多是最高智慧,出版也不例外。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宁肯少而精,勿要多而滥。品种多不等于强大,不代表高水平,它暴露了我们的不自信和粗放经营模式。

二、快与慢的辩证法

时代飞速发展,出版似乎也不甘落后,不提升速度好像成了落伍的代名词。但出版是有规律的,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往往适得其反。快要以高质量为前提,否则就可能出理由,甚至是灾难。那些无创意、胡乱拼凑、跟风炒作的图书,快则快矣,出了印刷厂,就到了造纸厂,或流落街头论斤卖。正像施工求快把不住质量关,必定会出现歪楼、塌桥一样。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于没有深刻理解快与慢的辩证法。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刮起攀比赶超的“大跃进”风,赶英超美,放高产卫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损失,教训是深刻的。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有人以为出版要想存活发展,必须抢时间,争速度,慢节奏做书,就会被市场淘汰。其实,匆匆忙忙赶出来的图书未经打磨,粗糙平庸,往往没有生命力,那些跟风书、垃圾书很快被淘汰就是明证。美国学者傅高义写作《时代》用了10年,金一南写作《苦难辉煌》用了15年,张炜写作《你在高原》用了22年。这些事例说明,慢是对出版规律的尊重。精品需要慢写作,慢出版,着急求快是不行的。
过去我们总讲,市场经济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其实对于出版来说未必尽然。出版是内容产业,最强调品牌、特色和原创性。有了特色,小出版社也能成长发展,欧洲有些小社经营历史超过百年就是明证。至于快鱼吃慢鱼,也要辩证看。现在追求的快,多是短平快、急就章,快组稿快发排快出书快回款,没有平心静气的打磨和提升。编辑心浮气躁,庸俗短视,长此以往,我们的出版就会变得浅薄。提倡慢,就是以慢遏制不正常的快,以慢胜快,在慢中领悟出版的本质和责任。在作者和出版者之间,掌控速度的关键还是出版者。对作者一味求快的稿件,出版社可以拒绝不出;对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出版社可以耐心等待。陈忠实写作《白鹿原》用了10年,出版社不急不躁,等了10年。《苏轼全集校注论文导读:
》800余万字,校注者历时20余年完稿,这期间出版社不催进度,对整理者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心存敬意。接到书稿后,出版社组织精干力量,用3年时间精心编校才将其出版。作者慢写作,融入的是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思索;出版社慢出版,把住的是内容质量关和编校质量关。出版单纯求快,异化为单纯的商业行为,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变为速朽之物,成为过眼云烟。出版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宁肯慢些,但要传之久远。快是心浮气躁的表现,慢则是充满自信和拥有定力的象征。快不等于成功,慢也不意味着落后。违背客观规律,求快就是揠苗助长,就会出“豆腐渣”工程。慢则十年磨一剑,孕育着成功与辉煌。只有慢下来,出版才能深下去,只有深下去,出版物才有价值和生命力。图书出版的辩证法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