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应做到三“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638 浏览:71475
论文导读:
近年来,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文化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图书出版业亦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期。然而,在图书品种、码洋以及出版社销售收入、利润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图书编校质量理由非但没有消减,反而在一波接一波的质疑声中益加凸显。因此,如何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切实将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向上、编校合格的图书产品,无疑是当下出版机构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理由。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图书编校工作的切身体会,从出版社制度建设、编校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及其质量意识培养三个方面,谈谈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可取路径。
一“为”:完善出版社相关制度,使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可为”
制度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对建制内人们的行为发挥指导和约束作用,使人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相应会受到怎样的奖惩。对出版社来说,完善、健全的编校工作制度是使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大有可为”的前提。具体而言,出版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1.建立编校质量检查制度,明确价值导向

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当前,不少出版社基于人力成本等诸多考虑,质检工作多是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缺乏日常性的统筹安排,从而使一些编校人员产生一种“质检可有可无”的观念,并抱有侥幸心理,严重影响了质检工作的严肃性。针对此,出版社应明确建立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将质检工作覆盖到印前和印后两个环节,并确保其日常化,使全社员工特别是编校一线人员深刻认识到这一理由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2.完善流程监控机制,狠抓环节落实

图书编校工作不是单纯的一次性任务,而是前后跨越审稿、编辑加工、校对以及排版等多个环节的工作链,其特点是流程长、跨部门、多主体。编校工作的特点凸显了这一工作的合作性,同时,也决定了对编校质量的监控,必须形成覆盖多环节的流程监控机制,狠抓环节落实。这其中,审稿是确保编校质量的基础,出版社应严格按规定执行三审制度,形成互相监督、互相补充的审稿氛围。编辑加工是保障和提高编校质量的关键,但目前这一环节在不少出版社基本缺乏监控,环节落实全靠编辑自觉。对此,笔者倡议在校对环节增加意见反馈,形成对编辑加工的质量评估。校对和排版则分别从查漏补缺和如实誊录两个方面对编辑质量起到完善作用,出版社应将对校对和排版工作的监控覆盖全部校次,确保细节完善。

3.科学制定编校人员考核办法,平衡质量与数量

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各出版社普遍呈现出多出书、快出书的赶超现象,对编校人员特别是编辑的考核,也主要是以出书数量及由此带来的利润为主,而对于图书编校质量,则大多只有基本要求,缺乏严格执行的奖优罚劣措施。从某种作用上讲,质量与数量就是一架天平的两端,要提高编校质量,必定要相应给数量减负。出版社应该从树立自身良好社会形象的角度出发,在编校人员考核中有效平衡质量与数量,以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二“为”:提升编校人员专业能力,使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能为”
图书编校工作不是简单的“剪刀加糨糊”,它在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专业等多方面对编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其中,专业能力是编校人员的核心能力之一,是编校人员在提高图书编校质量中能够“有所作为”的重要基础。细分来讲,出版社应重点提升编校人员下述三方面的专业能力。

1.提高审读人审稿水平,将编校质量完善环节尽量前移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对于决定采用的稿件,主要修改意见的提出以及初步的编校质量完善工作都将在这一环节完成。从整个图书编校流程来看,审稿是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文化积累性和可读性等方面对书稿做出总体判断,编校质量提升并非审读人的工作重心。但是,如果在审稿环节中修改意见的提出未能全面,文字表述方面的差错不能得到初步、恰当的处理,则会严重加大后期编校工作的压力,而在数量要求日益加重的情况下,过重的修改压力无疑会导致质量的降低。因此,着重提升审读人的政治、思想以及专业水平,特别是确保审读人与稿件类型的专业对口,使书稿在编辑加工前尽量得到完善,无疑应成为出版社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一环。

2.强化编辑综合编校能力,确保编辑加工质量

编辑加工是编辑按照出版的要求,对审稿后决定采用并经作者修改完善后的书稿进行检查、修改、提高等工作的总称。就此而言,编辑加工是图书编辑量最大的工作,也是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核心环节。然而,由于过于追求发展速度,当前不少出版社通常只是保有充足的策划编辑队伍,而大量的编辑加工任务则转嫁给了规模庞大却广遭业内诟病的“外编”队伍,出版社编辑的综合编校能力不但没有持续加强,反而因日益疏离编辑加工而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如此一来,出版社图书编校质量不免就失去了最核心的保障。就此而言,出版社保障和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根本一环还在于确保本社编辑直接负责书稿的编辑加工,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大专业培训,不断强化其综合编校能力。

3.提升编辑与校对及印前质检人员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努力完善细节

在整个图书出版流程中,因为校对和印前质检均非核心环节,加之编校质量的主要责任最终还是归于责任编辑,这两个环节的工作日益呈现出被边缘化的趋势。鉴于这种被边缘化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扭转,从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角度来看,关键还在于使编辑充分认识校对及印前质检的工作特点,学会善于与两类人员的协调沟通,努力完善书稿细节。具体来讲,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校对工作呈现快而疏的特点,校对人员对编校差错的处理常常会有所疏漏;而印前质检则通常是选取书稿的一部分,很难兼顾整个书稿的编校质量。基于此,编辑应认真听取各校次和质检人员的质量反馈,并就可能留存的编校差错的主要类型向两类人员积极进行了解,进而在通读及质检后的修改环节尽量予以完善,以补校对及印前质检工作之不足。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tllw/lw42337.html上一论文:试论高校图书馆管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