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述评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41 浏览:20694
论文导读:。即从整个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文献资源的配置、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考虑与公共图书馆合二为

一、进行高校、政府合作共建[5]。国内较成功12下一页

[摘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高校图书馆理应协助公共图书馆,担当起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责任。该文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现有社会服务模式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高校图书馆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A[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6-0031-0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及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的公共图书馆,直接面向社会各阶层,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定起主要作用。但其数量与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很难满足广大社会读者的文化需求,应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进。
高校图书馆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的图书馆理应在满校教学、科研文献信息需求的前提下,担当起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这既是顺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定要求,还是高校图书馆自身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1] 78。
2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
我国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探索,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起初基本以印刷型馆藏向社会提供借阅服务为主;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少数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检索、定题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 79;21世纪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服务对象更普及,服务内容更多样化。归纳起来,目前主要有六种基本社会服务方式。

2.1 允许社会读者进馆阅览

社会读者只需凭个人或单位介绍信到高校图书馆门口登记,便可入馆阅览。但图书馆一般不提供图书外借,一些善本也不向社会读者提供阅览。
对于此模式,高校图书馆尚处于被动服务状态,对外也不作宣传。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服务的工作占全部工作量的比例极低,目前现有的资源和人员应该可以满足这一部分社会读者的需求。因此,不少高校图书馆采用了此方式。

2.2 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文献借阅服务

该方式主要是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居委会签订协议,向社区居民提供图书借还、期刊阅览及一般文献咨询。高校图书馆设立专门的社会读者服务窗口,为社区居民借阅证,读者可凭证在图书馆内各书库、阅览室和自修室阅览、学习。这无形中提升了周边居民的文化素养,并且推动了该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2] 98。如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均采用此方式为社会服务。
此方式为阵地式服务。服务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占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也较少,对高校图书馆原有的服务冲击不大,还可以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有一定文献积累的高校图书馆均可采用。实行此方式前,需对本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对象、形式、开放范围与本校读者服务的矛盾、解决办法等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尝试在“读者的信息需求及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3],保证校内人员利用文献信息的优先权。这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基本方式。

2.3 支持村级(社区)图书分馆建设

一些高校图书馆打破阵地式的服务方式,走出校门服务村级(社区)图书分馆。该方式操作流程是:高校图书馆主动联系地方图书馆学会或文化管理机构,由图书馆学会或文化管理机构搭桥牵线,与基层图书馆间开展对口支援活动。高校图书馆将馆内利用率不高、但受居民欢迎的书籍,如科普、文学、法律、医药卫生等书籍发放到村级(社区)图书分馆,在一定的范围内流动更新,支持村级(社区)文化服务。如采用类似此模式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至2010年底在北仑区设立的图书流动站已达 5个。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的农业人口、外地人口涌入城市社区,越来越多的人将逐渐变为社区人,依赖社区服务的人口不断增加,文化服务功能的体现正成为社区建设的趋势。社区图书分馆(室)成为贴近居民的最基层图书馆。“送书进社区”, 使高校图书馆实现服务对象由“精英”向“草根”延伸,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利用率低的图书采用“流动资产”管理方式,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点实现“漂移”[4] 76,不仅能提高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述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还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图书馆馆藏发展过快与馆舍紧张的矛盾。但采用此方式前,必须要考虑到物流运输的管理理由。笔者认为,这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最有效的渠道与途径。

2.4与行业、企业资源共建共享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是基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为教学科研服务建设的,学科专业特色明显。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这一特点与相关行业、企业合作,先签署协议,再向他们开放。一些高校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企业文化中心,为企业员工查询行业资料(如专利、政治决策、经济动态等)提供方便。馆员依托资源优势,主动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科技查新服务。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图书馆,依托行业协会,对馆藏较为系统、完整的特色专业文献资源进行价值发掘,并获取企业相关信息与网络资源,建立起既为学校科研所用,又为企业专业人士所需的独具特色资源库,如: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依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为煤炭行业提供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服务。
此模式体现了依托馆内资源优势、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承担服务的职能,能较好改善目前中小企业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资源贫乏的目前状况。同时利用行业协会的影响力,不仅为高校图书馆节省了用户开发成本,而且解决了图书馆信息建设中资金不足的理由,实现了“图企”互惠。因此,此社会服务模式值得在专业特色明显的高校图书馆推广,尤其是高职院校图书馆。
2.5与当地政府合作建馆高校与政府共建图书馆——“一体两馆”,这是当前最理想的高校图书馆提供区域文化的服务模式。即从整个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文献资源的配置、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考虑与公共图书馆合二为

一、进行高校、政府合作共建[5]。国内较成功论文导读:

的范例有宁波高校园区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它们打破传统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的界限,免费为当地市民开放。目前,“北仑—宁职院图书馆”正处于建设之中,其按照“一体两馆”的思路,使两者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校地”联合进行资源的共建、共享,这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并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金,提高社会效益,巩固并提升高校图书馆在本地区公共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能推进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的提档升级。地方性高校新建图书馆可采用此模式。

2.6与公共图书馆组建跨系统的图书馆联盟

基于网络化、信息化技术,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等其他文化服务机构组建区域内跨系统的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信息技术支持、地方特色库建设、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提供联合参考咨询、人员职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工作[6]。这将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吉林省图书馆联盟、东莞城市中心图书馆联盟和宁波市数字图书馆。
通过“联盟”方式,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加强了合作与互动,促使高校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这种以集体化组织形象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更易获取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认可[7] 24。但从目前来看,该模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述评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式在国内中小城市发展缓慢,高校图书馆参与率低。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应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确定服务项目,选择读者范围,明确服务内容,采用一种或几种模式组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3高校图书馆持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几点深思
尽管业界对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已形成共识,但从实践领域看,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规模小、馆际间差距较大。如何支持高校图书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必须思考的理由。

3.1高校图书馆主动融入公共文化服务

3.1.1 改革高校图书馆内部管理。各高校图书馆应将参与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馆发展的总体规划。定期开展服务研究工作,创新高校图书馆内部管理方式,从人员、组织结构、工作考核、管理制度、馆藏分布等方面科学配置。
3.1.2 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有合理定位。 在图书馆的服务上,各馆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允许差异化发展,发展特色化服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应将支持、配合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文献需求的基础服务放在首位[4] 76。正确把握专指性服务与大众化服务的尺度[7] 23,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的公益性,实现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主导及协调作用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既有赖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努力,更有赖于各级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各级政府应坚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从制度与法规上保障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挥。
在我国《图书馆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大局出发来认识高等学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作用,确立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不仅应将高等院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列入高校评估的指标体系,还应对社会开放的资金来源、服务方式、保障措施、协调机构等作出规定[2] 100,建立有效管理运转机制,明确制定有关政策敦促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
3.2.1 多渠道筹措资金。为保障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力度与连续性[4] 75,地方政府应根据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效益,保证每一年的经费投入;坚持高校图书馆公益性与商业性多种经营服务有机结合原则[7] 23,从政策上明确高校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引导高校图书馆通过接受捐赠、与社会力量合作等方式提高自身公共服务能力。
3.2.2 建立社会效益保障机制。社会服务效益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无持续发展能力的图书馆犹如“形象工程”,中看不中用。地方政府应敦促教育主管部门颁布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实施意见,将社会服务绩效作为高校办学评估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3.2.3 发挥图书馆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目前,图书馆学会属于学术研究性社团,主要任务仅限于面向公共图书馆进行有关的业务指导和学术交流活动。为转变现有各系统图书馆条块分割模式,发挥行业管理、协作、协调方面的职能,有必要成立区域性的图书馆行业协会,以推动高校、公共馆、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凝聚力,在图书馆行业协会协调下,实现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稷.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新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5):78—80.
[2] 庞海珍.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目前状况与基本策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97—100.
[3] 韩宇.美国若干所著名大学图书馆的读者权利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22—26.
[4] 沈光亮.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2010(10):73—76.
[5]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论文集:2010年卷[C].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53—56.
[6] 廖球.区域内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整合[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66—69.
[7] 洪秋兰,柯平,弓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定位和发展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7):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