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有效渗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989 浏览:17613
论文导读:
【摘 要】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铺路工程。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这是学生社会供职之前校园修养的“最后一课”,帮助他们认真完成校园人生的“最后告别赛”,为面向未来、扬帆起航进一步聚集能量和积淀实力,为推动终身发展积极有效地做好各项准备,这是高等院校及其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国家基础教育目标的明确定位是“以德为本、教书育人”,这与时展对“德才兼备”社会人才的需要是完全一致的。高校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预备役力量,其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根本,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显得举足轻重。作为未来核心生产力的摇篮和缔造者,高等院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 多元化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与深思
关于思想品德的论述,自古以来中外名言不绝于耳。法国卢梭曾经说过:“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唐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把“传道”放在“受业解惑”之前,意在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革命导师也曾强调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历史和现实表明,人的思想品德无论针对个人和家庭发展而言,还是对于社会、民族和国家来说,都是首当其冲的第一要素。众所周知,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思想状况可以有效地影响和引领时展的潮流,因而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本文结合高校生日常管理的实践与深思,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简要剖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前状况及成因

从历史来看,学生群体始终是推促社会进程的重要力量。如“五四运动”中的北京几千名学生冲上街头、游行,勇阻当时北洋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的签字卖国行径;1935年发生的“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运动新的到来;学生时代的、周恩来和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勇立潮头、推波助澜”……不难看出,自古以来学生群体思想政治主流是好的。
然而最近一段时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信息化带来了多种社会文化思潮的不断冲击,新旧两种道德观念互相交替、冲突博弈,整个社会道德秩序也发生了较大错位,逐步对“素本纯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潮流产生了不良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也由此获得了不同的价值作用:过去那种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逐步被自甘平庸和随波逐流所替代;过去那种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逐步被注重自我和自私自利所遮掩;过去那种朴实无华、健康纯净的疏淡性情逐步被茫然浮躁和贪图安乐所复制;过去那种勤奋学习、以学强身的思想追求逐步被虚拟颓废和得过且过所蚕食……究其根本理由,主要是他们思想空虚,缺乏目标追求和动力信念。就是说,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到了急需强化的境地,换言之,对高校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常抓不懈之举。

二、对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冷思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高度重视和不断探究的发展性课题。作为责任性主体——高等院校及其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者,应当始终本着“与时俱进、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战略和战术并重,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元化教育实践活动,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优化各类平台系统,实现政治教育信息的互通和对称。管理工作的本质是通过信息平台来实施“人对人”的教育实践活动。然而在传统高校管理体系中,明显存在着两大特征性现象:一是把学生当作“机器型”现象对待,着力体现制度为本,而忽视了“人”的本能性因素以及他们的各种需要;二是教育管理活动中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坚持一种“重学术教学、轻思想教育”的活动理念,自身发育不健全;各种教育目标、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健全扎实,但是“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现象严重,唯一缺乏个性化特征,而且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过程性监控若有若无、形同虚设;建立“档案型”制度措施,开展“自主自治”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章不符人、人不见章,信息不对称”几乎形成了“背对背”的教育管理模式。本文认为,学校教育是讲求师生互动和合力推进的一项实践工程,只有坚持“以生为本,以教促管”的发展理念,努力讲求管教双方信息传递的对称和平衡,才能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当优化并借助各类平台(主题教育、学生会组织、各类新媒体等),可以通过层层分解形式,自下而上地组织学生和学生代表,部分参与制定或者讨论完善系院校的教育管理目标任务、活动内容和形式措施等;也可以通过校园信息网络系统,面向全校学生动态性地“晒一晒”,并组织学习讨论和修改完善,以充分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实践热情。
2、加强思想理念教育,为学生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性元素。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史为证:“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俗语云:“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就象一部没有马达的机床。”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论述更加自然质朴、生动形象:“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由此可见理想对于一个人的伟大作用和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各类因素的复合影响,如应试教学因素及其习惯性影响,各种文化思潮和多元化价值观的不断冲击,还有“90后”社会特质等因素,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出现了“理想偏向化,信念淡薄化,目光浅陋化、行为短视化”的不良倾向。有鉴于此,作为教育管理的责任主体,我们应通过专题讲座、课程教学渗透和典型事例引领等各类途径,面向高校大学生群体,积极有效地开展有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有效矫正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比如,通过举论学习、报告会、专题讲座、
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与信仰对话”“历史照进现实,梦想引领未来”等教育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如校园“心理阳光工程”、暑期“三下乡”等理论联系实践活动,坚持用“身边人与身边事”“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实际感悟。让这些充满“激励、唤醒、鼓舞”功能的鲜活性元素不断冲击大学生群体的心灵,进而逐步占据他们的思想制高点。
3、创新过论文导读:也有高校教育不力的现实因素;既有社会多元化影响的客观因素,也有高校教师缺少作为的主观因素,还有大学生内部因素等。如许多高校迫于“存活式压力”,把工作精力向“两头一中心”(生源招生、准毕业生就业推荐和质量管理)倾斜;一些科任教师忙于“自主式发展”(热衷搞项目科研、社会和校外兼课等),几乎“以教学为副业”,更不
程管理形式,有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常态机制。造成大学生思想理念缺失目前状况的理由是多层面的,既有中学“重学轻教”的历史因素,也有高校教育不力的现实因素;既有社会多元化影响的客观因素,也有高校教师缺少作为的主观因素,还有大学生内部因素等。如许多高校迫于“存活式压力”,把工作精力向“两头一中心”(生源招生、准毕业生就业推荐和质量管理)倾斜;一些科任教师忙于“自主式发展”(热衷搞项目科研、社会和校外兼课等),几乎“以教学为副业”,更不用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作为了;尤其是一些职能部门及其主要责任者,因“政治教育既费时费力,又难显成效”而缺乏深入进取精神。所有这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相当压力和被动局面。“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有为才有位,有位当有为。”本文认为:“有付出就有回报,有创新就有成效。”该项工作的潜在空间在于:职能部门应用创新工作思路、特色工作业绩取得全校上下的信任与支持。如开展教育与实践活动改善学生目前状况,获取社会力量的宣传赞誉,为学校工作增亮添彩。二是通过学校对师生实行对等教育考评,赢得学生的热情响应与支持。既然学生考评由教师来完成,那么某项课程结束后,为什么不能把对科任教师的部分考评工作交给最有话语权的学生来完成,并在一定层面上予以公开呢?三是从师生双方同时挖掘先进典型事迹,并通过有效性教育手段,努力营造活动氛围,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以点促面的正能量作用。
以上是笔者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简要实践与深思。综上所述,教育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人”,而且人的因素是丰富多变且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优化和聚集各类有效资源,合力推动、善于创新,以实效来赢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