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孔子学院传播我国文化十周年效果反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059 浏览:97052
论文导读:
2014年是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作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项目,孔子学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不同阶段。从2004年在首尔创办第一所“孔子学院”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总共120个。[1]
十年来,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到底如何?中国学界褒贬不一,见解各异。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学院是当前“中国文化最妙的出口品”,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名片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平台;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孔子学院的国际形象遭遇挑战,其传播效果无法与巨额投入相匹配。本文希望跳出以个案为基础或思辨式解读的框架,通过对海外孔子学院大规模的实地调查,以及对十年来国际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分析来概括孔子学院的传播效果,进而为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倡议。
孔子学院十年取得的显著效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前国际社会的英语强势造成了英语文化对非英语文化的侵蚀。目前全世界有近3.8亿人把英语作为母语,据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10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或接触英语,而互联网上80%的信息是用英语传递的。在英语文化主导国际市场、西方价值观被建构成“普世价值”的今天,孔子学院要通过汉语教学来传播中国文化,必定面对着来自英语国家的顾虑与猜忌,这也是孔子学院诞生至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但是从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来看,现实情况究竟如何?我们的调查从2008年开始,历时五年,选取五大洲不同文明形态的国家,对美国、日本、俄罗斯、泰国、黎巴嫩、意大利、秘鲁等七个国家的18所孔子学院进行了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775份。
首先,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普遍对中国抱有好感,汉语学习有助于加强其对中国的正面认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公众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到机会。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的全球调查显示,在回答“谁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强国”时,美、英、法、德、俄等国的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但事实上目前中国的GDP总量仅为美国的一半多一点。国际公众如此认为的部分理由来源于他们认为、并且希望从中国经济的腾飞中获得机会,孔子学院的汉语学习者就是这样一个群体。课题组对孔子学院的调查显示,在“你喜欢中国吗”选项中,选择“很喜欢”和“喜欢”的比例共计88.7%,这种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与汉语学习为他们带来了就业机会。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学习汉语的首要目的是找工作或者目前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为了增长知识或者出于兴趣来学习汉语。
课题组还对受访者“学习汉语的时间”与“是否喜欢中国”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从他们学习汉语前后对中国态度的变化上看,有54.6%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识更加正面了。这些数据一方面表明,孔子学院汇聚的汉语学习者本身就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从业或经商需求的,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有好感的群体;另一方面也表明,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在进一步增进汉语学习者对中国的正面认知,而且学习时间的长短是影响他们态度的重要变量。
其次,中国物质文化的传播效果显著,精神文化尤其是价值观传播效果有限。“文化(culture)”一词是英语中最具复杂性的词语之一。从古罗马时期开始,众多智者都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丰富“文化”的内涵,进而一方面形成了“文化”概念的多元性,但同时也导致“文化”概念的高模糊度。本次调查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共设计了19个指标进行测量,以此评估孔子学院在传播不同层面中国文化时所取得的效果。
调查显示,物质文化如中国菜、茶叶是汉语学习者体验比例较高的,占91.5%,尤其是中国菜受大部分汉语学习者喜爱;行为文化如中医、书法、制作陶器等的体验率为79.4%,也已成为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精神文化层面,孝、谦、悌、俭、慎等儒家文化的认同度并不高,“和为贵”、“和谐”的文化思想较难被西方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所理解。因此,在精神文化层面,孔子学院教师常常面对着传播什么、如何传播的技术困惑。
国际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评价情况
国际主流媒体是影响国际舆论的重要力量。不仅国际社会对孔子学院的认识主要来自这些媒体,大部分中国学者由于接触不到研究对象,对于孔子学院或褒或贬的评论也在被国际媒体所引导。本文以“孔子学院”为关键词,在LexisNexis新闻数据库中搜索,从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即2004年11月21日起至2014年3月31日止,课题组收集了近十年间国际主流报纸的英语新闻,共获得990篇。
第一,世界不同地区的媒体对孔子学院的关注度不平衡。北美和欧洲地区对孔子学院关注度最高,其他地区虽然也建立了诸多孔子学院,但他们发出的声音相对较弱。在这990篇新闻中,北美媒体有关孔子学院的新闻数量最多,共248篇,欧洲为193篇,非洲、亚洲、南美的发文量相对较少,但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对孔子学院有一定的关注度。新闻数量居前的报纸名单如表一所示。这种区域不平衡的现象一方面显示出欧美媒体在话语掌控方面的强势,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要注重欧美之外孔子学院的媒体度。
第二,欧美媒体负面评价孔子学院的居多。对于孔子学院建立的动因,欧美媒体认为,重建道德和社会准则是儒学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现实理由。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不断发展,中国也掀起了一股儒学热潮。《纽约时报》指出,儒学的兴起,尤其是在中国的兴起,是由于人们对未来没有信心及现实社会的弊病在文化心理上的投射,频繁曝出的官员贪污腐败案、各地出现的征地矛盾、对独生子女政策及医疗政策的不满等,使得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现实社会中的无奈与失望,使人们急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寄托。[2]
总体看来,欧美媒体往往从文化威胁的角度来评价孔子学院的作用,并认为孔子学院之所以以中国古代先哲“孔子”为名,是因为孔子“以和为贵”的理念避开了意识形态之争,是为了缓解他国对中国在经济、科技(如卫星)、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所感到的恐慌,旨在构建积极的中国形象,[3] 认为孔子学院繁荣的背论文导读:、文化、教育和调查中心。加拿大大学教师协会甚至呼吁各高校抵制孔子学院就是因为“孔子学院本质上是中国政府的政治机构”。《芝加哥论坛报》报道的108位教授联名抵制孔子学院事件就是以政府背景性质为由,攻击孔子学院可能影响美国高校的与学术自由。上一页12
后,并非是文化软实力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是基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赖。2010年,《纽约时报》在报道孔子学院在印尼授课状况的文章中提到,在这样一个拥有世界最多穆斯林人口的国家成功开设汉语课程,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汉语学习者的主要动力是与中国人做生意。[4] 与此同时,欧美媒体在报道时往往突出孔子学院是由中国政府资助的语言、文化、教育和调查中心。[5] 加拿大大学教师协会甚至呼吁各高校抵制孔子学院就是因为“孔子学院本质上是中国政府的政治机构”。《芝加哥论坛报》报道的108位教授联名抵制孔子学院事件[6] 就是以政府背景性质为由,攻击孔子学院可能影响美国高校的与学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