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果壳网编辑特点与传播实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144 浏览:70761
论文导读:的、和人们切身利益有关的灾害性事件面前,果壳网对其发生的机理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专业的解读,避开了不必要的恐慌。”同时,这也使公众积累了经验性知识和常识,针对公共事件的科学传播促使公众接受选择时产生心理上的共识或记忆上的叠加和巩固,从而有效提高了科学传播对公众习惯影响的效果,较之于常规和线性的科普活动,能
[摘要]一个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科技乐趣的兼有社区及媒体属性的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以其特有的编辑特点和传播实践而备受关注,为科学知识、科学策略、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尝试。文章分析了果壳网的编辑和传播特点:科学与趣味并行的传播内容、活泼且不失严谨的多元化传播话语、立体化的线上线下互动传播模式、定位清晰的传者与受众。
[关键词]果壳网 科学传播 网络传播 传播策略
[]A
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科学传播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公众提高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是个值得关注的理由。一个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科技乐趣的兼有社区及媒体属性的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以其特有的科学内容编辑特点和传播实践而备受关注,为科学知识、科学策略、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尝试。

一、科学与趣味并行的传播内容

果壳网着力传递这样一种理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无处不科学。它的内容大多选择贴近大众生活和娱乐的科学话题,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将用户对科学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提高受众参与科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用户发现科学的乐趣。

1. “生活科学”直接切入受众的基本需求

“秋裤能让人失去抗寒能力?”“炖烂的肥肉真的有益健康吗?”“零度和健怡可乐有什么区别?”“你长得够安全吗?”“汽车落水,应该如何逃生?”……这些每天都可能面对的健康话题、风口浪尖上的食品安全、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等贴近生活的科普内容在果壳网上随处可见,很自然地将传者与受者的距离拉近。美国学者克拉伯曾将媒体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环节。其中选择作为受众接触媒介的第一个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受众在接触媒体传递的信息时,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既有的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内容。然而,由于科技知识的专业性,科技报道多以内容呆板、晦涩,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审美情趣的面貌出现,受众对科普经常产生抵触情绪,在理解环节上容易出现信息隔阂,很难达到科学普及的初衷和目标。[1]而果壳网的传播内容从贴近生活的科学着手,以简明、生动的语言向人们揭示理由背后的科学奥秘。相比之下,这样的科学信息更易为受众接受。

2. 紧跟娱乐步伐,寓教于乐

看电影和娱乐综艺节目是大众娱乐的重要方式。果壳网注重从好莱坞大片、热播的电视节目等娱乐热点中搜寻科学的踪迹,在内容上追求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更易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引发公众探索科学的兴趣。如《〈007:大破天幕杀机〉里你不知道的N件事》《好声音,从何而来?》《〈蝙蝠侠3〉漏洞:聚变堆能改造成吗?》《黑衣人的复古致敬:探寻好莱坞设计经典起源》《安吉丽娜·朱莉的能拐弯吗?》等文章的回帖评论数比一般的科普文章明显要多。此外,果壳网还利用这些娱乐热点的丰富资源,采用多种手段讲故事,比如文章中插入图片、音频、视频、链接、相关标签等,使科普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更受用户欢迎。

3. 及时把握公共突发事件的传播时机

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由于具有紧要性、重大影响性和公众密切相关性,使得突发事件中科学普及的受众范围相当广泛,留给公众的记忆也最为深刻。而且,科学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科学知识技能,提高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公众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态度处理所面对的复杂理由,这正是人类获取科学知识的目的,也是科学传播的初衷。因此,果壳网在进行科学传播时也十分注重在社会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中寻找科学话题,有效证实和巩固科学传播的应用效果。
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超雨的袭击,果壳网迅速作出反应,陆续发布各类暴雨防灾知识,在7月25日将相关文章汇总制作了专题《夏季暴雨存活指南》,并将文章分为《自救篇》《警报篇》《成因篇》。这些客观、严谨、科学的文章纠正了许多人对于暴雨这一自然灾害的常识性错误,也消除了种种谣言,充分体现了科学传播的力量。2011年3月的“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事件”由于人们对环境和信息的恐慌,让果壳网流量剧增,果壳网主编徐来更看重这次事件中果壳品牌的辐射:“在一个长时间的、重大的、和人们切身利益有关的灾害性事件面前,果壳网对其发生的机理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专业的解读,避开了不必要的恐慌。”同时,这也使公众积累了经验性知识和常识,针对公共事件的科学传播促使公众接受选择时产生心理上的共识或记忆上的叠加和巩固,从而有效提高了科学传播对公众习惯影响的效果,较之于常规和线性的科普活动,能在公众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并获得公众满意度。[2]正如有关2007年中国十大科普事件的报道中所提到的,“意外事件的发生,成了我国科普宣传的最好契机之一。”[3]

二、活泼且不失严谨的多元化表达方式

科学本身的严谨特点决定了其传播话语的灵活表达具有一定难度。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科学原理,让公众理解起来均有一定难度。果壳网不是单调地把科学知识灌输给受众,而是尽可能灵活地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将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一步步剖析给公众,力争“用易为公众接受的形式”普及科学精神,让科学自然而然地留存于人们的脑海中。

1. 标题切中疑问

果壳网的文章标题大多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直接切中公众心中的疑问。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吸引公众阅读,更重要的是引起公众对谣言、真相的深思,引导公众树立理性的怀疑和科学的批判精神。对于2012年世界末日来临之说,人们曾将信将疑,2011年年底,果壳网就设立了专题“2012真相”。果壳网一一剖析各种传言,为人们还原事实真相。一系列的专题文章多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末日为何“钟情”2012?》《太阳中微子加热地核?》《灾星Nibiru藏在哪里?》《银河系“连珠”?》。经过这些系列专题文章的阐释,人们的疑虑消除了,谣言不攻自破。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zmtlw/lw24167.html上一论文:阐释中国微博舆论的形成过程与政府引导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