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例析与初中生进行情感交流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020 浏览:83818
论文导读:
小杨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听老教师说现在的孩子“说不得、骂不得更打不得”,为了与学生建立轻松、和谐的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他一心想与学生进行心灵间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半年来,学生每次犯过错误后,小杨都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耐心地进行教育,不过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把当时的口头承诺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旧错重犯的事情屡见不鲜。小杨不禁想“对于学生不能打不能骂不能说,到底应该怎么与他们进行交流呢?”以最近的一件事情为例:周一早上晨会时,小杨听到班上的一个学生在校内嚼口香糖,被值周生发现,德育处对此事提出批评。于是晨会一结束,小杨就将那位学生叫到办公室,“你是不是嚼口香糖了?”他开门见山地问。“嗯”学生轻声回答。“我们之前不是多次强调不要将这类零食带入学校吗?你怎么能知错犯错呢?”小杨话音刚落,学生就低下了头,小杨以为学生已经认识到了错误,于是开始语重心长地劝导学生不要再犯类似错误,从身体健康到班级荣誉感直至环保意识的加强都有所涉及,在此过程学生低下的头再没有抬起过,最后,小杨说:“你一向表现都不错,老师相信这是你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犯这种错误,我可以这么认为吗?”学生缓缓地点了下头,见此,小杨就让他回到了教室。孰料,下周的晨会总结时,小杨再次听到这名同学的名字,而错误依然是嚼口香糖。面对这种情况,小杨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小杨的想法是正确的,而且是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教师的职责和工作重心已绝非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了。在倡导生本教育的今天,教育必须跳出狭义的“学习知识”的范畴,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师生之间不仅交流认识也交流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一名成功的教师应该掌握情感交流的艺术,成为情感沟通的推动者。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总会遇到像小杨一样的困惑:怎样才能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达到预期效果?接下来,笔者就以小杨的困惑为例,就此理由略谈拙见。

一、催生互动,实现双向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就会如小杨一样在与学生交谈时,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很难从学生口、眼神或表情中收到理想的反馈,这种单向沟通的效果难以衡量。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期,对于一些事情,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因此思维活跃的他们在老师面前的沉默可以说是一种“伪装”,而老师无法深入其内心想法,致使老师一味的说教收效甚微。其实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双方都开诚布公地说出对某一理由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师生间的这种互动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了实现师生间的双向沟通,教师应想方设法催生这种互动。结合上例,笔者认为,小杨可以事先与犯错的学生“打招呼”:“某某某你最近是不是做了什么让老师伤心的事情?老师希望你好好想一下,近两天我随时等你。”如此一来,学生自会检视自己的行为,并且将这种交流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这位学生去找小杨老师谈话时,已经将所有理由认识清楚,同时由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老师批评教育变成主动认错,可以预防类似错误在此出现。

二、寻求机会,实现再教育

赞科夫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开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正确地加以应用。”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初中生有时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致使做出的承诺不能始终坚守,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一次性教育后,不断寻求机会,进行再教育。上例中小杨老师尝试从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肯定上激励学生改正错误,其实如果在接下来的一周之内,不断发现这位学生的优点并及时传递教师对他的肯定,学生终会发现教师的良苦用心。比如说,该同学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就可以在课下告诉他:“老师非常欣赏你在课堂上展现出的智慧,希望你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可以同样优秀。”通过这样不断地“提醒”,这名学生定会下决心改掉曾经的小错误。通过不断寻求教育机会,从情感上搭建与学生交流的桥梁,这一桥梁一旦筑成,师生之间就会“心有灵犀”。

三、给予期望,实现情感升华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这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而初中生恰恰是需要不断被激励同时也需要不断被认可的群体,这意味着教师应给予每位学生信任、期待和爱心,同时如果某些学生达到教师的期望教师应及时传递更高要求的期望,以期学生会有更大的进步。仍就上例而言,如果该同学之后几周都没有出现类似错误,老师如果及时告诉他:“老师对你最近的表现感到很满意,也看到了你小小的身体里渗透出的毅力,希望你今后做任何事情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如此,学生便收到老师对自己前一阶段努力的认可并清楚了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这就是教师可以施予的“爱”,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对其进步有很大的推动力,对前途充满信心,同时也会产生一种安全感、理智感和德道感,进而对老师由衷的信赖,从而收到“言必中听,听必改之”的教育效果。相信他在今后的日常行为中会谨守老师的教诲,这就是情感的力量,是一种期待的效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表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地进行心灵的接触。”现在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要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谓的“真教育”即师生心心相印,尚需结合学生特点掌握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的艺术。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ylw/lw23386.html上一论文:探索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