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72 浏览:11783
论文导读: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其在所处生活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综上所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则应根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促其成长健康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将知识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科学教育等进行了有机整合,集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涵盖内容极其丰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这门课程的核心。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理由,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研究,尝试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理由

仔细审视目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我们能清楚地发现存在的诸多理由:由于课堂所学的理论观点与社会实际存在反差,一些学生、家长对品德与社会课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态度,认为该学科的学习没有作用;部分教师由于受原有落后教学理念的误导,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地对学生进行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一些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片面地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新奇,通过开展一些“花拳绣腿”的课堂活动,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但由于偏离教学目标,缺乏对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的考虑,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缺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现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途径

有效教学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诉求,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1.突出课堂实践性,引导学生体验性学习

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与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在通过自身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获得的,如果其教育仅仅停留于纯粹的说教层面,则收效甚微。教师应该试着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其在好奇心促使下,在与外在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体会切身的感受,形成自己的认识。而教师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引导、启迪,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6课的教学中,根据课文题目《我送老师一朵花》,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教师节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教师角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播放《走过老师的窗前》,让学生根据这首歌来谈谈对老师的认识,然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体会老师为学生成长付出的心血,学会理解、尊重、关心老师,增强在师生交往中的平等意识。

2.倡导课堂开放性,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要求教师开创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由“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的转变。教科书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手段,自有其存在的必定性,然而教师又不能将所有思维理念局限于教材之内。这就要求教师倡导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互相弥补,达到教学的生动性、全面性、系统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性质,注定了它强调学生在社会中成长的宗旨,因此,教师应设计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权利和责任》的教学中,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增强公民意识。根据对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即五年级的学生已有初步参与社会生活的体会、经验,通过设计“假如我来做市长”的话题,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畅所欲言,再辅之以适时引导、启发,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3.突出课堂生活性,体现生活的教育性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特点是集品德教育与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而儿童自身的品德修养与社会性成长均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正像一些学者所说“生活本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因此,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该走进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从自身的世界看起,从自身的视角看待这个社会,并发现存在的理由。例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环境,谈谈对父母的艰辛、家庭矛盾、两代沟通方面的真实想法,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在感觉被尊重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而教师则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启迪、引导,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家庭价值观。如此,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其在所处生活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则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设计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动、轻松、活泼、紧扣主题的课堂氛围中,既丰富自身的人生体验,又享受收获知识的喜悦。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yjxlw/lw12159.html上一论文:试论略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