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政治建设我国主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84 浏览:153737
论文导读:
2014年9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指明了正确方向。讲话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策略,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是指导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讲话中,总书记针对一些片面观点,专门阐述了关于政治制度、如何评判政治制度的中国主张,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重大论述,值得理论界关注和学习,这对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一、政治制度不可能千篇一律

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进行了转型,并且建立了现代的政治制度。由此,支撑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理论也进一步得到完善,并且向全世界传播,在世界浪潮当中处于主导地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没有考虑到人类文明成果的共性和继承性,把社会主义同人类政治文明割裂开来,加之受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影响,苏联在政治建设上出现重大失误,有过深刻教训,并给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严重后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社会主义实践遭受重大挫折。西方的人士以此宣告“历史的终结”,宣告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并再次向全世界推销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世界历程,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大背景。在世界浪潮中,中国关于政治建设没有话语权,一直处于弱势、防御的地位。受此影响,国内不少人士质疑中国的政治制度,主张照搬西方政治制度。
鉴于此,总书记明确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善、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他强调,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三个统一”,即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这就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理由,不能割断历史。政治建设的理论可以吸收和借鉴,但必须立足中国的实践,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概括,而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要与其内容相对应,而不能“两张皮”,互不相干。总书记还批评了两种简单化的片面观点,即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中国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中国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都是没有自信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
政治制度不可能千篇一律、定于一尊,对中国也是如此。但是,这一认识的形成并不容易。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人士,就曾经向西方学习。这种学习,最开始是盲目的,只是照搬照抄,还不懂得消化、吸收、再创新。辛亥革命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都没能成功。历史证明,“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在经历政治生活的惨痛教训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才真正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同时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消化吸收西方先进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的制度。

二、具体地评价政治制度

由于政治的话语权被西方主导,国外人士以及国内不少人,在评判政治制度时,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西方的标准。如果按照西方目前流行的理论,即把等同于竞争性选举,那么中国的政治制度则是不的。众所周知,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以后,专制制度、专制政权不再具有合法性,也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按照西方的价值标准,又如何解释中国执政并领导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解释65年来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显然,西方的价值判断是站不住脚的,是片面的。用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要坚持具体地、历史地、现实地、全面地去评价事物,而不是抽象地、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去评价。对于政治制度的评价,也是如此。针对当前国内外对政治制度评价的片面策略,总书记指出,“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这“八个能否”,是对各种简单化和片面化观点的主动回应,亮出了如何评价政治制度的中国态度。
“八个能否”的评价标准,坚持了实践原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照这“八个能否”,可以发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解决这些重点理由上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一是废论文导读:
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退休制度,普遍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实现了国家机关和领导层的有序更替。受苏联模式影响,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在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改革开放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通过设立党的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逐步建立起干部退休制度,成功废除了终身制,妥善解决了事关党和国家领导人权力交接的重大理由,为实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在坚持不搞运动的原则下,通过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建立基层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立法、监督职能,人民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三是坚持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有效凝聚了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在扩大选举的同时,不断发展协商,推进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四是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证了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五是发展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广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人才选拔机制不断健全,一批德贤兼备的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