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指数保险有效性实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092 浏览:106667
论文导读:
摘 要:运用Miranda模型研究发现,农户个体产量波动与所在区域产量波动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基于区域产量保险的保费率低于传统农业保险的保费率,这有利于刺激指数保险的需求。由于指数保险克服了传统农业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理由,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指数保险能够降低农户的保费支出并有效管理农业生产风险。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指数保险;风险管理效率
1003-7217(2014)06-0029-05
一、引 言
农业生产面对各种风险,包括生产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的不确定性[1]。当这些不确定性发生时,可能在同一时间对风险发生区域内大规模的农户收益产生影响,而且农户之间面对的风险存在高度相关性,即农户收益变化是由共同因素引起的,许多学者把这种风险界定为系统性风险。在农户面对的各种风险中,约70%以上的风险与天气有关,美国经济约30%直接受天气影响。而Miranda和Glauber(1997)较早认识到系统性风险可能也是导致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理由[2]。他们认为,一方面,由于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难以识别与量化,保险人将大部分保费作为风险赔偿准备金,由此造成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同时农户选择低风险低回报的自我保险行为,从而导致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系统性风险发生造成较大地理范围内所有农户不同程度的损失,保险人面对着巨额赔偿,形成赔付资金压力。Miranda和Glauber使用随机模拟模型研究发现,农业保险的系统性风险是传统保险的10倍,如果各个农户的保费是相互独立的,则农业保险的系统性风险会是传统保险的22~49倍。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尤其是极端性天气灾害,例如洪涝、干旱、霜冻等造成大面积的农业生产遭受影响,赔付范围大,保险人容易面对财务风险,盈亏无法平衡,从而无政府补贴或者保险产品设计不合理的保险人会自行退出农业保险市场,造成保险市场失灵。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农业生产函数是随机的,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与气候等不可控因素成为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针对系统性风险,大部分国家主要采取政府救助或补贴性的农业保险缓解灾难性事件的冲击,但由于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普遍存在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过高的管理成本理由,农业保险的获得性和可持续性面对挑战。因此,一些学者提出用指数保险替代传统保险产品,即根据农户所在区域的产量或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气候变量等可观测值所设定的指数作为损失的赔付标准。2008年,“农村脆弱地区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合作项目”在安徽长丰试点, 2012年,中国保监会发布通知,要求各家保险公司要加大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拓展保险服务“三农”新领域,积极研究新型产品天气指数保险,以满足农业和粮食生产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指数保险具有优势。20世纪40年代,Halcrow(1949)在评价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项目绩效时,提出区域产量指数保险概念[4]。由于指数保险以区域产量、气候指数作为赔付标准,不需要单个农户产量信息,因而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理由,显著降低交易成本[3-7]。
在实证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从统计学角度,把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3-8]。例如,Miranada(1991)把农户面对的风险结构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利用资本资产模型推导了区域保险合同最优风险系数,并运用该模型对美国肯塔基州102户大豆农户的风险系数进行了验证。Mahul(1999)在Miranda分析基础上构建了随机生产函数,把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累积产量冲击等因素带来的个体风险,认为区域指数保险政策最优赔付取决于被保险的天气风险和未被保险的累积产量冲击以及个体对风险态度之间的随机依存关系。
随着我国指数保险的推出,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指数保险实践,利用气象工作站的历史数据以及指数保险的精算基础,从微观上设计指数保险合同并提出相关策略。例如,吴利红等根据浙江省68个县(市)气象数据,设计了水稻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合同[9];李文芳等借鉴美国、加拿大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合同设计理论与实践,设计了湖北水稻指数保险合约[10];邢慧茹等指出当风险相关系数极高时,会抑制保险人的保险供给,从而形成保险市场的非均衡态[11]。从而需要通过政府补贴、创新保险产品与天气灾害衍生工具、建立巨灾基金等方式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减少农业风险的相关性以及转移系统性风险。在运用指数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手段时,存在的主要难题是基准风险理由,即低于区域产量水平的农户不能获赔,而高于区域产量水平的农户可能获赔。因此,保险合同机制设计尤为关键①。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4年第6期2014年第6期(总第192期)谢玉梅,赵海蕾等:指数保险有效性实证分析
国外学者大都是将指数保险看成类似期权的金融工具以管理农业生产面对的系统性风险,根据扩展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期望效用理论分析指数保险的价值与需求。那么,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指数保险如何有效覆盖潜在被保险人的生产经营风险,不同的潜在被保险人之间指数保险的风险抵减效率是否存在差异?为此,本文选择江苏镇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Miranda(1991)模型,利用连续调查的面板数据,验证单个农户的产量波动与区域产量波动是否存在相关性,比较传统农业保险和指数保险管理风险效率,为指数保险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3]。

二、基于指数保险的系统性风险效率估算

(一)模型构建

假设某区域是由许多农户组成的,产量yi为单个农户i的产量,为其所在地区产量,yi和均为随机变量。则个体产量与区域平均产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表述为[3]:
yI=μi+βi(-)+εi(1)
μi为单个农户平均产量;和为区域产量和区域平均产量;βi为单个农户产量与区域产量的相关系数,衡量单个农户个体产量对影响区域产量波动的系统性因素的敏感程度;εi为随机扰动项,其中E()=。通过调查数据取得yi和的观测值,则应用式(1)可以计算μi、、βi和εi的估计值。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xlw/lw49639.html上一论文:探索基于ITIL理论的A保险公司IT服务支持改善项目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