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药对(Ⅰ)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98 浏览:18716
论文导读:
[摘要]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组成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经过临床应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2味相对固定药物的配对,通过这样的配伍组合,从而发挥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等作用。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体现。该文分析并总结了药对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与研究作用,以期引领药对配伍理论的现代基础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药对;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研究作用
[收稿日期]2013-09-1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I51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4058);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KJA360039)
[通信作者]*唐于平,药对(Ⅰ)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Tel: (025) 85811695,E-mail: yupingtang@njutcm.edu.cn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总称,迄今已有3 5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发现药物并用于治疗疾病,最初,只是使用单味药,经过许多年代的医疗实践,认识到用几味药配合起来治病的效果更好,于是逐渐形成了方剂。“方剂”俗称药方或处方,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优势与特色[1-3]。在中医临床遣药组方上,常常2味药物一起运用,有些源自经方,有些出乎时方,这2味药物之所以在处方中习用,是由于通过如此配伍之后,就有良好的协调作用或较好的制约作用。这种在临床最习用的2味药就是药对,也称“对药”或“姊妹药”[4]。
1药对的基本特征
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组成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经过临床应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有一定理论依据和一定组合法度的2味相对固定药物的配对,通过这样的配伍组合,从而发挥协同增效(功效拓展或增强)或配伍减毒(减轻或消除副作用)等作用。药对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优势,具有内在的组合变化规律,既是方剂配伍的精华与核心所在,也是辨证施治针对性与治疗性的明确体现。它不同于单味中药,但却是中药学应用的升华;它也不同于方剂学,而又是方剂学的基础,是若干方剂的母方;它又不同于治法学,但有治法学的基本内容[5]。药对是单味中药与若干方剂之间的桥梁,是许多方剂隐含的规律性特征与辨证施治内涵体现。研究药对的配伍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对于剖析方剂的组成结构,掌握遣药组方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发展中医药配伍理论和创制现代中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作用与实践价值[6-9]。
1.1药对是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所谓药对,简单地说,即2味中药的配对应用,它是中药配伍的最小单位。但不是2味药物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信手拈来、任意杜撰的2味药物的随意组合,它是历代医家用药经验的科学提炼和智慧结晶,是遵循中医基本理论法则组方的最基本、最简单、最明确的一种形式[10]。
1.2药对是由2个相对固定药物的配伍组合从临床实践看,医生遣方用药,除少数用单方外,绝大多数处方都是将药物进行配合运用,较之单味药疗效更佳,所以后世才有七方之分类,充分体现了药物配伍的功效。而2个相对固定药物的配伍组合才是药对,如当归与黄芪、黄连与吴茱萸、桃仁与红花、荆芥与防风、三棱与莪术、乳香与没药等[11]。
1.3药对是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而形成药对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依据,可源于经典方剂的核心配伍,并用于方剂的随证加减,也可以是对新知识、新经验的提炼,并可根据病机、治法理论组成新的方剂。所以说,药对是使中医辨证论治落到实处的配伍核心与用药灵魂。
1.4药对具有内在的组合规律前人将2味中药配伍应用后产生的不同效应与反应,归纳为“七情和合”。其中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是有利的,可经常应用;而相反、相恶是不利的,一般作为配伍禁忌看待,原则上是不能配伍应用的。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发展,药对配伍理论虽起源于药性七情,但配伍应用已超出了七情的范畴,拓展并注入了新的内涵,如表里兼顾、气血双调、阴阳交通、补泻兼施、寒热并用、升清降浊、开合同用、散敛协同、动静结合、润燥制宜、刚柔相济、升降相因等,以达到同类相须、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等功用,或是在配方中发挥奇异的功效,为提高临床疗效而发挥其独特的魅力[12]。
1.5增效减毒是药对配伍的最终体现2味药物以性能功效为基础,选择性地进行组合配对。配伍后其性能主治发生了变化,可能形成新的功效方向,或推动原有作用以增强疗效,或配伍后相得益彰间接辅助某一功能发挥,或同用后相互兼治以适用复杂病症等,从而发挥协同增效(功效拓展或增强)或配伍减毒(减轻或消除副作用)的作用。
1.6药对是在临床应用中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药物组合在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过程中,药对一般处于方和药之间,其结构严谨,并经临床验证行之有效。它在应用时需要有理有据,有常有变。有些药对本身即是方剂,也可以一起作为君药,是方剂中的核心配伍,还可以针对病机在治法理论指导下作为辅助药物组合在方剂中配伍其他药对。药对可以说是病机与治法理论的具体体现,是遣方用药灵活性的保障。药对是前人亲身体验得来的,实是药物配伍的临床报告单,是十分宝贵的临床用药资料。
经典药对是医家在长期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掘出来的功效良好的中药组合,这无疑是中医药的珍贵宝藏。经典药对的深入研究对中医药的长远发展,具有继承和指导创新的积极作用。现代医家施今墨先生善用药对相合组方,效验颇佳,并参考药理等现代医学知识,融于药对研究,创了不少“现代”药对,如黄芪与山药配对,用于清除蛋白尿等。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以实验研究为标志,药对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在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如果发现一些药并没有良好的协调作用或较好的制约作用,可考虑将其排除出药对范畴;相反,如果发论文导读:
现并没有记载成为药对的2味药体现了很好的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作用,就应该考虑认定其为药对。例如笔者发现在10万余首古代方剂中当归-红花配伍应用频次高达1 222次,远高于一般药对配伍频次,并且在药效学实验中2味药配伍的主要功效养血活血都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13],因此有理由将当归-红花也可以归入药对范畴。药对(Ⅰ)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当今国医大师周仲英、朱良春和张镜人等在药对应用方面,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临床上常用于疑难杂病的治疗。周老不仅强调药对是组方的基础,并且指出药对配伍不仅是量效之间的累积加强,同时还产生质的变化,“使药各全其性,各失其性”[11]。朱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药对”临床经验,疗效独特,法度严谨,如用桂枝和附子、土茯苓和萆薢、地龙和僵蚕、补骨脂和骨碎补、黄芪和当归等药对治疗痹证[23]。张老更是继承古代医家使用“药对”之遗风,处方习用两药配合,其弟子张存钧更是编写了《张镜人药对口决》,以便更好地临床应用[24]。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丰富,现代医家对药对的研究更加关注,有关药对书籍陆续出版,如陈维华《药对论》列举药对400余对,按功效特点分成13类进行阐述[25]。胥庆华《中药药对大全》中收载药对600对,就临床上常用药对的涵义、组成、功效、应用等理由作了论述[26]。徐国龙等编著的《药对与临床》列举了药对500余个,从配对机理及临床应用两方面进行论述及介绍,并结合了作者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与体会[27]。刘家骅编著的《药对》从大量中医古籍名著中精选1 000首药对成方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另针对药对组拆,进行了拆解古方与组合新方两方面的探索,提供药对临床实验、药对药理实验等资料,对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均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作用[16]。另外,高晓山编著的《中药药性论》[28],王立群著的《中医临床常用药对手册》[29],苗明三等编著的《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30],谭同来等编著的《常用中药配对与禁忌》[10],尤昭玲编著的《妇产科常用药对》[31],王庆国等编著的《糖尿病临床药对新用》[32]及《冠心病临床药对新用》[33],徐明编著的《实用对药》[34],黄成汉等编著的《常见病对药妙治》[35],张栋等编著的《名医效验药对》[36],李贵海等编著的《常用中药药对分析与应用》[37],刘建等编著的《张锡纯对药》[38],傅文录编著的《临证常用药对200例》[12],王付编著的《经方药对》[39],王玉芝等编著的《张仲景对药的临床应用》[40],苏庆英编著的《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4],朱步先编著的《寒热并用药对串解》[41]等。这些专著为药对的临床应用、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在中医药持续发展的今天,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药对研究的深入、现代临床对药对的应用实践与基于药对的创新中药的研发等,都将有力地推动药对的发展,并彰显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3药对研究的重要作用
3.1药对是联接单味中药与方剂的桥梁药对是由2味药物配伍组成,因此它与单味中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医药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单味药物与药对之间表现出羽翼相协的关系,随着单味药物的出现,相继就有了相关药物的配对运用,伴随药物配对运用频率的不断增加,单味中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被扩展。因此,可以说单味中药是药对产生的基础,而药对的广泛运用推动了中药新的应用发现。一般来说,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妇女气血郁瘀证,张仲景单用红花一味活血行气,化瘀止痛;妇女血虚或血虚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轻证,可单用当归治疗。但若病情较重,或病情比较复杂,单味药力有限,难以全面兼顾治疗要求;或因有的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单味应用难以避开不良反应,故而常常需要药物配合应用。这种配合应用所形成的药对,其功用一方面以其组成的单味中药的药性和功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药物通过配伍而产生的有别于前者的特殊整体效用,即沈括在《良方自序》中所言:“有相使者,相反者,有相合而性易者”。如大黄为泻热通便要药,主治实热便秘,然其与最善破血行瘀之桃仁配对,则专入血分,共奏破血积、下瘀血之功,用于治疗瘀热互结之痛经、闭经以及产后恶露不下之少腹疼痛。由此可见,药对虽由2味中药配伍组成,其功用决不是简单的2味中药的药效相加,即前人所言“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剂型,然后按照组方原则妥善配伍,用于防病治病的药物组合。药对与方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不同,且二者关系密切。其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由单味中药配伍而成,都有自己特定的组成、功用与应用规律。不同之点是药对以“七情和合”为主要配对原则,强调两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方剂则以君、臣、佐、使为主要组方原则,方中药物的配伍强调主次分明,且其应用有特定的剂型、剂量和用法,因此它是中药配伍的高级形式。药对与方剂虽有一定区别,但二者又互相联系。很多药对,在临床上实际就是一首独立的小方,如当归补血汤、二妙散、佛手散、二至丸、左金丸、枳术丸等。而一首组成严谨、疗效可靠的方剂,则大多包含若干药对,或以某一药对为主组合而成。如四物汤中便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当归等多个药对。因此可以说,药对既无药性之相对单一,又无方理之相对复杂,既是单味药的深入发展,又可为方剂的起始开端,起到了联接中药与方剂的桥梁作用。
药对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由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而一经形成理论,则必定反过来指导临床用药的向前发展。目前,中医药研究已成为世界性课题,其中的难题之一就是中医方剂内涵实质的揭示,因为其化学成分过于复杂,不同剂型还有变化,所以从药对药对(Ⅰ)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入手,既可把单味药研究提高到新的台阶,又能为方剂论文导读:研究奠定基础,必能收到少而易果、事半功倍之效。药对(Ⅰ)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药对(Ⅰ)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上一页123
研究奠定基础,必能收到少而易果、事半功倍之效[14]。药对(Ⅰ)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7ctime.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药对(Ⅰ)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