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完善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操作倡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60 浏览:11096
论文导读:
应从五方面着手,完善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综合利用多方面经济信息,实施区间管理;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提高货币政策灵活性;建立统一全面的预算制度,消除内在不一致性;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策间的协调;提高政策设计水平,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2003 年以来,在经济运转出现转折的关键时刻,财政、货币政策都做出了相应调整。政策调整的取向和政策搭配,基本契合经济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稳定经济运转的内在要求,体现了财政、货币政策各自的特点。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转环境复杂多变,宏观调控面对巨大挑战。应从五方面着手,完善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综合利用多方面经济信息,实施区间管理;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提高货币政策灵活性;建立统一全面的预算制度,消除内在不一致性;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政策间的协调;提高政策设计水平,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一、对 2003 年以来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的简要评论

(一)总的看,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的取向和政策搭配格局都是正确的,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转大体经过三个明显的周期波动。2003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转和第三个经济周期基本吻合。简要回顾2003年以来的财政、货币政策操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经济运转出现转折的关键时期,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做了相应调整。在经济复苏向高涨阶段过渡的转折时期,政府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做了微调,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过去的刺激性政策导向。在政策配合上,则以行政、产业政策为主,以财政、货币政策调节为辅;在经济繁荣的顶点时期,采取收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政策搭配上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其他政策为辅;在经济衰退的关键时期,实施扩张性调控政策,并且政策搭配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以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计划为辅。在经济调整时期,则完善、充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依托积极财政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转的同完善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的倡议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时,更加重视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来管控风险、激发经济活力。这样的政策取向和政策搭配,契合了在不同发展阶段稳定经济运转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不同政策的特点。从总体上判断,无论是政策搭配或是政策取向的调整,其基本方向都是正确的。
正是在上述政策的引导下,过去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从2003年到201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45%,剔除期间的最高增长年份(2007年)和最低增长年份(2012 年),大部分年份的经济增长都在10%左右。和前两个经济周期相比,我国经济运转的稳定性显著增强。
过去十多年也保持了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2003-2004年,我国迎来了新世纪第一轮明显的通货膨胀。从2003年9月到2004年7月,CPI涨幅(同比)从1.1%上升到5.3%;PPI 涨幅从1.4%上升到6.4%。但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物价变动逐步趋于平稳。CPI在2004年7、8月份达到高点(5.3%)之后,呈现明显回落态势。到12月份,CPI 涨幅已降到2.4%。此后,在2005年和2006年,CPI平均涨幅分别只有1.82%和1.48%。2007年,我国再次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但在连续收缩银根等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打压下,2007年10月,我国股市上涨见顶,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确认,终于在2008年初走上大幅回调之路;房地产市场的反应要慢一些,但在奥运会之后也开始回调。在奥运会之后,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大幅滑落,投资增速急剧下降,消费物价涨幅明显趋缓。反危机、稳增长措施的实施,推动我国经济实现“V 型”反弹,也扭转了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使消费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增幅由负变正。随后,我们又积极调整、充实财政货币政策,遏制通货膨胀发展。2010-2012年,全国 CPI 分别上涨

3.3%、5.4%、2.6%,通货膨胀压力逐步缓解。

(二)从操作角度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政策力度不够恰当。在经济由复苏向高涨阶段转换期间,财政、货币政策应由扩张性的政策导向转向中性的,乃至相对偏紧的政策导向。但当时却采取了以产业政策和行政干预为主导的政策组合,从财政支出角度看,只是把财政赤字规模削减约200亿元。从货币政策看,仅仅把基准利率提高 0.27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物价水平的变化,实际利率水平甚至是下降的。这样的政策调整力度明显是不足的。其结果,只会是延迟通胀压力,并使其以更加猛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不到位的经济调节还为行政干预、审批制的回归打开了大门。为了抑制投资过热,有关部门不得不求助于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政策,甚至把事后知会性质的备案制异化成了审批制。同样,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应对危机、稳定经济增长是完全必要的。但最终财政支出的增长和货币投放的增加,都远远超出预料。防止经济过度下滑的政策最终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究其理由,就在于刺激力度太大。
二是政策设计不够科学。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着力重构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着力厘清不同社会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进入新世纪以来,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不断增加。国有企业不仅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盈利水平,还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商业银行不仅要坚持商业经营原则,还要积极协助实施产业政策,从而导致政企关系更加密切。与此同时,由于政府是大政府、强政府,在税收减免、资源配置、土地供应等方面拥有很强的调控能力,企业、银行也有很强的动力与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它们愿意听政府的“招呼”,愿意为政府“分忧解难”以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独特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国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政策作用机理。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设计必须考虑中国特色。在普遍开展“招商引资”竞争、基本严重扭曲的背景下,仅靠政府的紧缩政策不足以转变激励投资增长的基本利益格局论文导读: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上一页12
;同样,在刺激经济增长时,政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最终不仅地方财政扩张超出预期,实体投资增长超出预期,银行信贷扩张也超出了预期,最终导致出现政策刺激过度。政策实施结果与政策设定目标的偏差,反映出政策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操作的倡议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