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50 浏览:130513
论文导读:据所教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理由,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进行提问。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理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成绩一般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
高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求知;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注重提问的艺术,抓不准提问的契机,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如,提问简单机械,太直白;提出的理由空泛,难于总结;提出的理由难度大,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提出的理由没有新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的理由不能面对全体学生,只顾优生,忽略差生;提出的理由没有启发性,没有实际作用;等等。以上种种提问的策略,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提问,不仅收不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设疑提问,但如何提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实际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所教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理由,有的放矢地进行提问。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进行提问。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理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成绩一般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理由,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真正落实到教学实际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问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按照一篇课文知识结构的内在关系和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进行。教师要站在高处统揽教材,从整篇课文、整节课来策划,设计出一组有条理的、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提问。教师提问时,应做到由易到难,环环相扣。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理由的设计要有基础性的,还要有拔高性的,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激发全体学生对理由解答的兴趣,使每一类学生得到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锻炼。课堂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学生的全面,也就是说,提问的内容,不但要包括知识方面和能力方面的内容,同时更要包括品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健全了人格。

四、提问要捕捉时机,理由要难易适度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把握时机,在教学设计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进度,找准切入点,在适当时机提出理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同时,课堂提问必须注意要难易适度,教师所提出的理由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如果理由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无法引起深思,如,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不利;反之,如果太难,超出了学生正常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一棒子打死,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望而却步,避而不答。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进入理由情境,获取成功的体验。

五、提问要注意适量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越多越好。没有教师适当的精讲点拨,满堂问是收不到好的课堂效果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具体体现。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当的提问。如果理由太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如果理由太多太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是流于提问的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提问要规范语言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知识传递的载体,它对教师而言更为重要,尤其是课堂提问的语言更应该讲究规范。提问的语言必须做到精炼、简洁、准确,学生才能够把握住知识点,才能够准确地分析、归纳教师所提出的理由,总结出正确的答案。所以,绝对不能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进行提问,因为教师的理由语言不准确,会导致学生对理由的分析出现偏差。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wjxlw/lw50366.html上一论文:探索浙大上课最好的老师“矿爷”创新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