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与护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3-1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82 浏览:16040
论文导读:本的发病机制。2.2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其发病机制为坐骨神经遭受邻近病变的刺激和压迫。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大类。1、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主要在椎管内。按其病因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腰间盘突出症。临床多见,以腰痛伴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发病机制多由腰部扭伤、闪伤或慢性劳损。
【摘要】坐骨神经痛是指由多种理由引起坐骨神经原发性或继发性损伤所产生的一种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疼痛的临床综合症。作为目前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确认识坐骨神经痛的病理、病因,发病机制,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和护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护理
1005-0019(2015)01-0435-01
1引言
综合近几年的临床观察,坐骨神经痛的发病人群年龄层次跨度较大、性别不限,发病率较高,因而广受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以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为主的放射性疼痛。依病理,坐骨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2坐骨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2.1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其在中医学中属“痹症”范畴,相比而言临床较少见。多由牙齿、付鼻窦、扁桃体等感染,经血液循环至神经鞘膜引起神经间质炎症,寒湿是其最根本的发病机制。

2.2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其发病机制为坐骨神经遭受邻近病变的刺激和压迫。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大类。

1、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主要在椎管内。按其病因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腰间盘突出症。临床多见,以腰痛伴坐骨神经痛为主要症状,发病机制多由腰部扭伤、闪伤或慢性劳损。其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当椎间盘突出较大或位于椎管时,为双侧疼痛。
(2)腰椎结核。全身结核中毒症状,病变部位不同导致下肢疼痛的部位不同,疼痛可一侧或两侧。
(3)椎管内肿瘤。指生长于脊髓、神经根及其附属组织肿瘤。临床上多为神经鞘瘤和脊膜瘤。初期可涉及到更多的神经根,产生马尾综合症和脊髓受压症。
(4)脊柱肿瘤。指生长于脊柱的原发肿瘤及转移癌。肿瘤大多先生长于椎体,后侵入椎管及椎间孔,压迫脊髓、马尾或神经根。肿瘤生长处,局部可有压痛及棘突叩击痛。
(5)腰椎管狭窄症。发病机制由原发(先天)、继发(后天)两种因素造成。原发是发育时期椎管横径和纵径都小,继发是指在后天因素下椎管的退变和增生促成。
(6)粘连性蛛网膜炎。多由脊髓造影、脊柱损伤、邻近感染、术后而产生。
(7)腰椎骨关节病。发病机制是由于椎体边缘及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造成。也称为肥大性脊柱炎、骨关节炎、椎骨增生等。
2、干性坐骨神经痛:发病机制主要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中。按其病因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骶骼关节炎。大多出现于女性妊娠和分娩后,多数为下腰痛,部分伴有音响。发病机制为骶骼关节松动或劳损。
(2)腰肌筋膜炎。主要是纤维织炎、腰肌劳损、腰肌无菌性炎症引起。
(3)犁状肌综合症。发病机制主要由于坐骨神经游走于犁状肌区域,造成病变,引起疼痛。
2、内脏发射性及血管性坐骨神经痛:按其病理,主要有盆腔内脏疾病和血管源性疾病两种。患者会有下肢放射痛等病状。
3坐骨神经痛的护理
护理学,它是经过观察、实践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是经过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以统计处理逐渐形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作为一门研究、维护、推动、恢复人类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它不仅有利于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展开,而且有利于完善医学发展的动态成果、经验、技术及信息,为医疗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对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主体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情绪和情感不同,不同的人对疾病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甚至会影响到生理的反应;且不同的人在生理上对不同的药物可能也会有不同反应。在护理过程中,要了解主体人,即病人的心理活动、习惯等。
(2)创造适度的环境。坐骨神经痛的护理以休息,不负重为主。因此,在对坐骨神经痛的患者进行护理时,要为其创造轻松、舒缓的环境,利于患者休息。同时,腰夹脊部位有压痛的要注意卧硬板床连续休息4周,并加以热敷,注意不要着凉受冷。无压痛的可适当活动腰部,通过理疗进行改善和修复。
参考文献
[1]曲世友.关于坐骨神经痛的病因诊断[J].中国疗养医学,1998,7(5):22-24.
[2].祝建梅,候文章,宁绍华.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与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3):442.
[3].瞿群威,朱书秀,张军.实用椎间盘微创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92-510.
[4].方艾,腾皋军,何仕诚,等.椎间盘内电热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3):274-276.
[5]孙忠人,王胜,等针刺对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探索IJl.中阜中西医结合杂志.200

1.(6):12.

[6]牟善初.新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71.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sshllw/lw50387.html上一论文:关于干预护理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