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利用初中历史课进行德育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58 浏览:143743
论文导读:本、教师的盲从。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理由,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出和验证假说,发现其规律性,即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策略,培养分析理由、解决理由和判断历史现象能力的综合能力。如学习经济全球化有关内容时,我提出一个假设:“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出融危机,那我国为什么还要加入WTO”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独断性的局面,在教学中采取因生施教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德育教学。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更应把德育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因为历史课的特点也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并且从道德的养成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此,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必要的。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我们希望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做到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这也就实现了我们历史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呢?
[关键词]课堂气氛;德育感情的培养;德育的训练;结束语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诱导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进行各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或外在行为,都必须依赖自己已有的心理资源。”“积极情绪能通过扩建个体的心理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等,从而使个体随后的行为变得更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良好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诱导积极情绪,对于提高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积极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亲近感。初中历史学科不计入中考总分,受社会、家长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把兴趣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有趣的知识点或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慢慢产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向往心情和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进而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欢喜和满意的积极情绪。《大变革时代》一课中,可以针对先进生产力“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一知识点理论性强、枯燥的特点,选择出土文物“牛尊”和历史文献上《吕氏春秋》中的故事等具体史实,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春秋晚期牛耕的存在。还可以引导学生现场分别表演牛耕和耒耜的操作,切身感受牛耕的先进性。这样,丰富的史实、具体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而且能培养对历史的亲近感,激发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具有间接的、想象的、认知的特点。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主要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进行。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所以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三、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的行为方式和道德习惯两部分。历史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需要通过有意识的练习以及与坏习惯恶势力作斗争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中学会处世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逐渐明辨是非、习善成性。当前,一些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道德风气及家庭不健康教育的影响,养成了自私、享乐、厌恶劳动、不爱学习,不敬老爱幼等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作为历史教师应与班主任及学校协调一致,并争取家长的配合,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贡献。

四、 鼓励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仅仅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历史老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对书本、教师的盲从。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理由,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出和验证假说,发现其规律性,即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策略,培养分析理由、解决理由和判断历史现象能力的综合能力。如学习经济全球化有关内容时,我提出一个假设:“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出融危机,那我国为什么还要加入WTO”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于是加以引导,归纳,得出结论:“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要搞经济建设,要改革开放。”同学们信服地点了点头。然后我又让学生讨论探究“我国是如何应对的”,于是他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阐述观点。学生最后明白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所在。从而加深了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以情激趣,激发创新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堂教学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还应该将其延伸至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参观、去访问、去调查等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的来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讨论,观看一些历史声像资料,甚至发挥学生的想像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剧情等方式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因此,历史教学对德育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重视。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sjylw/lw27180.html上一论文:浅谈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发展阶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