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807 浏览:48835
论文导读:
内容摘要:我国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已不可能解决所有理由,城市环境治理将趋向于多方利益主体的参与、沟通和互动,以提高环境政策的质量与效益。利益相关者管理不但需要考查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作用方式和程度以及其对管理目标的影响,而且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客观运转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治理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行动者网络理论
利益相关者概念使城市环境治理不再只是政府的责任,而是全体利益相关方取得收益的同时还承担相应的责任,成为环境“主动治理人”,从而形成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治理模式(黄栋等,2006)。
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概念还提出了这样一个环境管理情景,即现实的管理活动是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的网络结构背景下进行的,应注重考查不同利益主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以及它们对管理目标的影响。此外,城市环境治理模式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强调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稳定的发展,还应结合客观形势变化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理,尤其像中国这种新型市场化国家,要充分考虑其实际发展情况和条件,如市场化水平,法制环境、治污技术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探讨如何在考虑城市环境治理的客观运转环境下,通过对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的良好管理,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水平。
城市环境治理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多元利益主体对环境污染这一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以达到有效解决城市环境污染理由,维护人们享有清洁环境的公共利益。
学术界普遍认为利益相关者概念最初是由斯坦福研究院于1963年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组织没有这些群体的支撑将无法存在”,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和社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其中Freeman(1984)的定义最具影响力。Freeman将其界定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这个定义被应用于许多研究中。
由于环境理由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尤其是牵涉到一系列利益,利益相关者管理开始流行于环境治理领域。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能够提出一套分析框架,分析者可以据此勾画出城市环境治理多元利益主体的行为关系,通过理性地处理这些关系,达成“共赢”的合作方案和环境“善治”的目标。随着社会-政治学理论(如治理理论)在某些关键主题上的概念化,如自反性现代化、协商、彻底的多元主义和生态等,该理论逐渐融入到传统管理理论中,以提供一个更好治理环境风险的分析框架(Benn等,2009)。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发展是遵循着个体-关系-网络的逻辑线索,体现了研究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管理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渐次发展的过程(林曦,2010)。这也反映了相对于个体视角和关系视角的研究,网络视角更加符合实际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情境。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排斥个体和关系视角的研究,因为个体和关系是构成整个网络的基本单元,而应将其作为网络视角的基石。因此,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也应围绕着网络视角展开,并且个别学者已在该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再深思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清楚的,即一个好的运转环境是有利的,而一个坏的运转环境则是有害的。但是,针对组织理由和目标,人们喜欢聚焦于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的影响,而尽量简化利益相关者所处的混乱和复杂的背景环境。许多学者就这一理由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并且Vidgen等(1996)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或者受到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影响的所有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虽然此定义可能有失公允,但是其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利益相关者所处环境因素的重视。
尽管Rowley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切入了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实现了对于二元关系视角的超越(Rowley,1997)。但是,他过分关注网络的整体属性而忽视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所坚持的主体属性分析,使得网络中节点间互动关系中的结构和行为要素无法进入分析范围。林曦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融合关系行为和网络结构维度,得出了一些整体结构分析无法得出的结论和启发(林曦,2013),但是她并无法清晰阐释利益相关者互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其过程。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缺乏对利益相关者主体行为的影响、承受和表现载体的考察,即利益相关者行为运转环境。
基于此,本文试图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重新构建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弥补传统社会网络模型的缺陷,拓宽对于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过程的理解。ANT有利于帮助匹配影响组织成功的利益相关者(人类主体)和其运转环境(非人类主体),其贡献在于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因为它强调谈判和协商的作用,并承认非人类主体作为组织、群体和个体环境的重要性,将人类主体和非人类主体共同纳入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当中。其中,基于社会网络关系和基于行动者网络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对比如图1所示。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城市环境治理转译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学者Michel Callon、John Law和Bruno Latour为代表(巴黎学派)的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论。ANT认为应该平等地看待“人”与“非人”的网络要素,通过“异质性”网络模型刻画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网络结构环境对单一行动者提供了机会和限制,以及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行为受到了其他网络行动者关系的影响。此外,ANT强调联合整个行动网络的价值,重视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整合,主张通过社会行动者之间的沟通、谈判、协作等社会互动行为来将社会冲突转化为秩序,为研究利益联盟网络的形成提供独特的视角和策略(王爱民等,2010)。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qgllw/lw45806.html上一论文:试析政府应对网络空间下舆论危机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