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冬枣穴贮肥水管理技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42 浏览:155499
论文导读:地释放养分、水分,使冬枣树全年肥水供给稳定,明显地改善冬枣树生长发育状况,达到增产、壮树的目的。其优点是提高早春地温,省水节肥,壮树增产,成本低,效益显著。3.2技术操作要点3.2.1肥水穴的设置。春季土壤解冻后,在树冠边缘向内40cm左右处挖深40cm、直径40cm的圆形肥水穴,肥水穴数量依树冠大小而定。3.2.2草
摘要 穴贮肥水技术是省水节肥、见效快、简单易行的果园土壤管理新技术,应用于冬枣园管理中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民增收,改善枣园土壤环境条件,同时对增加冬枣园产量,提高果实品质有积极作用。因此,该技术在冬枣树的水肥管理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穴贮肥水;冬枣;管理技术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17-02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Storing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Hollow on Jujube
YAO Zong-guo
(Dagang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Tianjin 300270)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of storing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hollow was a new soil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sing water and fertilizer,becoming effective quickly and operating simple in the orchard. The technology was applied in the jujube orchard management which could greatly reduce production costs,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e soil conditions in the orchard. It was a positive effect of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improving quality on the jujube. Therefore,this technique has a good prospect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on the jujube.
Key words storing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hollow;jujube;management technology
冬枣树适应性强,抗旱、耐涝、耐瘠薄土壤,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优良树种[1-4]。尽管冬枣树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但是良好的肥水条件仍然是冬枣园稳产的基础,科学的肥水管理对冬枣丰产和提质十分重要。水资源的紧缺使科学肥水管理中尤以节约型模式最受关注和推崇,在冬枣树肥水管理上发展省水节肥技术作用重大。
1 省水节肥技术在冬枣树管理上的作用
冬枣树是多年生树种,长期不断地进行土壤改良和精细的肥水管理,才能多方面地改善土壤环境,推动根系生长,提高根系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使树体生长健壮,增强植株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从而达到丰产优质的目的。就冬枣密植园来说,它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比一般冬枣园要多,自然条件下无法满足冬枣树稳产、丰产、优质所需肥水,必须在生长季进行一系列肥水管理。而目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之肥料成本逐年增加,采用省水节肥型的土壤管理技术对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显得尤为重要。
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生态环境也因此受到严重挑战。发展节约型生产模式可以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遏制生态恶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8]。
2 穴贮肥水技冬枣穴贮肥水管理技术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术简介及其优点
穴贮肥水技术即在根系集中分布层开挖一定数量的穴坑,埋上草把,浇水和施肥,覆盖地膜。这样可以将肥水贮藏起来,减少水分蒸发和肥料损失,使水分、养分不断释放,供果树在较长的时间内吸收利用。该技术是一项集覆膜、覆草、浇水、施肥于一体的新技术。
穴贮肥水技术可以有效省水节肥、实现优质栽培,使果园经济效益增效明显;常规浇水施肥时投工投劳大,而穴贮肥水技术可以减少用工量,简化劳动操作步骤;可缓和果园缺肥少水与增产提质之间的矛盾,提高早春土壤的温湿度,肥效发挥充分;穴内局域改土,为果树根系活动创造稳定而适宜的条件;可以减少采前落果和裂果,提高果品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9-10]。
总之,穴贮肥水结合地膜覆盖技术具有策略简便、取材容易、见效快、节水节肥的优点,一般可节肥20%~30%,节水60%~70%。可以有效改善冬枣园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在冬枣生长季节其土壤含水量维持在15%左右,完全适宜冬枣生长发育的需要。覆盖地膜技术的配合使用能提高土壤的有效温度,促使冬枣根系活动提前,增强了吸收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土壤养分的释放,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含量明显提高,微量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增加,利于冬枣根系吸收利用。穴贮肥水技术在冬枣树的水肥管理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穴贮肥水技术是省水节肥、见效快、简单易行的果园土壤管理新技术[11-13],应用于冬枣园管理中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民增收,对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条件将起到良好作用,同时对增加冬枣园产量,提高果实品质有积极作用[14-15]。
3 穴贮肥水技术

3.1 技术原理

在冬枣树吸收根集中分布区内埋一定数量的草把,用地膜覆盖,从而将施入的肥水临时贮存起来,减少流失,逐渐地释放养分、水分,使冬枣树全年肥水供给稳定,明显地改善冬枣树生长发育状况,达到增产、壮树的目的。其优点是提高早春地温,省水节肥,壮树增产,成本低,效益显著。

3.2 技术操作要点

3.2.1 肥水穴的设置。春季土壤解冻后,在树冠边缘向内40 cm左右处挖深40 cm、直径40 cm的圆形肥水穴,肥水穴数量依树冠大小而定。3.2.2 草把的制作和处理。草把材料主要以作物秸秆或杂草为主,例如棉花柴、玉米秸、麦秸等。将秸秆捆绑成草把放在水中或5%~10%尿液中浸透。
3.2.3论文导读:0-11,14.朱佳满,王强.浅谈我国果园节水灌溉与保水技术的目前状况与进展.烟台果树,1998(4):14-16.任宝君,李玉华,李德海,等.旱地苹果园树盘深松覆草、穴施肥水的试验研究.北京农业科学,1995(2):34-35,33.曹冬枣穴贮肥水管理技术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保芹,牛润民,樊
肥水穴埋。将处理好的草把立于肥水穴,草把周围施入掺有农家肥和磷酸二铵的混合土踩实,随即浇水,水渗下后对肥水穴及整个树盘整理,形成盘状以利施肥浇水。
3.2.4 覆盖地膜。地膜覆盖肥水穴后四周用土压紧压实,肥水穴开孔,以供浇水、追肥或承接雨水。
3.2.5 肥水穴管理。浇水要从枣树萌芽到新梢旺长后期,每隔10~15 d浇1次水,5月下旬到雨季来临前每隔5~7 d浇1次水,9—10月,视干旱情况每隔10~15 d浇1次水。每穴每次浇水量以3~6 kg为宜。
施肥除在埋草把时施肥外,分别在花前、幼果膨大期和枣果第2个快速生长期结合浇水进行追肥,前期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8月以后适当增施磷钾肥。
3.2.6 维护管理。肥水穴一般可维持2~3年,草把应每年更换1次,如发现地膜损坏应及时更换。再次设置肥水穴时位置要相互错开,另挖新穴。
4 参考文献
[1] 刘汉云,张德志,王丽珍.旱地果园节水栽培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1998(11):30,36.
[2] 霍书新,张小红.节水灌溉技术在果园中的应用[J].北方果树,1997(3):10-11,14.
[3] 朱佳满,王强.浅谈我国果园节水灌溉与保水技术的目前状况与进展[J].烟台果树,1998(4):14-16.
[4] 任宝君,李玉华,李德海,等.旱地苹果园树盘深松覆草、穴施肥水的试验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95(2):34-35,33.
[5] 曹冬枣穴贮肥水管理技术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保芹,牛润民,樊庆军,等.黄河故道地区果园覆草对果树生态环境及生长结果的影响[J].山西果树,2010(1):5-6.
[6] 王健.山地果园管理好策略——穴贮肥水[J].果农之友,2004(4):46.
[7] 孙文耕,冯景宗.山地果园穴贮肥水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1(3):35.
[8] 邓万香,耿生玲.山地果园穴贮肥水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4(4):33.
[9] 安六世.干旱区苹果园覆盖技术对比试验[J].落叶果树,2011(2):9-10.
[10] 邓国辉,魏勇,何洪光.山地苹果园穴贮肥水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9(6):23-24,29.
[11] 修海旺.旱坡地寒富苹果穴贮肥水技术总结[J].现代农业,2010(3):33.
[12] 吕素霞.冬枣穴贮肥水地膜覆盖栽培[J].山西农业,2006(24):10.
[13] 张保建.早春果园抗旱策略——穴贮肥水[J].河北果树,2007(2):49-50.
[14] 张宝翠,魏本荣,吴凤娟.果树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J].山西果树,2001(2):28.
[15] 庞守潭.地膜周年覆盖并穴贮肥水对苹果树生长结果的影响[J].烟台果树,1998(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