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艺术史在高师通识教育中与实践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494 浏览:71474
论文导读:教师的选择也非常随意,缺乏严格的选拔与监管制度。目前,在我国作为通识教育的高师艺术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不明确,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我们距离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还有着相当的距离。2011年,来自中国台湾的黄坤锦教授在广州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曾毫不掩饰地揭示了我国当

一、艺术史在高师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译作“通才教育”“普通教育”,其目的是为培养宽厚的人文性。最早将general education翻译为“通识教育”的是清华大学教授梅贻琦。他认为,“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己,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才次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文、史、哲知识和艺术教育。
近年来,由于高等师范教育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缺乏人文关怀,学生的知识系统被割裂,这给未来教师的培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仅有文科或理科专业知识,但综合文化素养不高的师范学生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能够打通知识壁垒、扩充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课程越来越受重视。艺术史作为高师通识教育中较为普及的一门课程,在高师通识教育中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艺术史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其不仅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心理学、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分为中外美术史、中外音乐史、中外建筑史,并进一步细分为绘画史、设计史以及平面设计史、服装设计史、产品设计史等。由于艺术史鲜明的人文综合性,它已开始逐渐深入滋养其他的人文学科,如艺术人类学、视觉传播学等。其次,从人性滋养的角度,艺术史经常涉及人性中最深层次的东西,与人性息息相通,它注重心灵的交流,艺术史在高师通识教育中的与实践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有助于想象力与感知力的提升。再次,艺术史开放式的构架也特别需要学生的创造力,艺术史中众多的艺术家重复讲述着“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的主题。
艺术史课程虽然不是教授学生具体的技法实践,但由于其是对视觉艺术形式的变迁与发展,以及对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进行综合系统表述的人文学科。艺术史课程较单纯的技法学习,更能让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人文关怀与更为健全的人格修养与审美修养。
李振道从上世纪80年始,不断在国内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于1993年和1995年两次在北京发起举办科学艺术研讨会。而北京大学也力排众难,极力支持艺术学教育,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中坚力量,意在贯通理智和情感。这对我们高师教育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借鉴。

二、艺术史在高师通识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艺术史在高师通识教育中的目标价值取向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于通识教育的逐渐重视,艺术史作为通识教育的学科门类,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中开设。但由于目的不明确,当前作为通识教育的艺术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理由。
在授课内容上,艺术史教学基本上仍以专业知识的灌输为主,过于偏重知识领域的学习,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学科专业教育的窠臼,认为其教学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艺术史的知识,还没有从广泛的学校教育角度意识到,作为通识教育的艺术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此外,学校对这类学科教师的选择也非常随意,缺乏严格的选拔与监管制度。
目前,在我国作为通识教育的高师艺术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不明确,还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多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我们距离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还有着相当的距离。2011年,来自中国台湾的黄坤锦教授在广州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曾毫不掩饰地揭示了我国当前大学通识教育目标的不明确而普遍存在的弊病,譬如大学生淡化选修的价值,只求上简单轻松又容易过关的选修课。同时,黄坤锦也分析了明确课程目的的一些美国大学如何通过通识教育引导学生的心灵由封闭到开放,进而提升的理由。可以说,明确艺术史在高师通识教育中的目标价值取向,是当前作为通识教育的艺术史的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根本性理由。

(二)因材施教,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策略

1.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在艺术史教学中,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对象是否为艺术专业学生,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史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识课程,而是专业必修课,仅中外美术史加起来一般就需要两个学期72个学时。而对于非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而言,艺术史课程一般为16个学时。在短短的16个学时中,想系统周详地讲解艺术史是不太可能的事,因此特别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在教学内容的调整性方面,专题性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策略。如对于英语、中文、历史等文科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艺术与文学、艺术与宗教等专题讲座;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艺术史的授课内容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现代生活等方面理由的探讨。笔者在作为通识课的艺术史教学实践中,一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特点进行专题性的授课,如根据文科生对于文化的兴趣,以圣经故事为线索,贯穿大量的文学与文化典故,分类别讲解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并将上课的部分专题集结成《圣经文画——一条穿越西方艺术之林的小路》一书。

2.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作为通识教育的艺术史课程有很多值得探索与改善之处。如采用课内外上课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艺术史的图片,聆听老师的讲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学生外出考察参观,让学生直接面对生活中真实的艺术作品。再如采用让学生欣赏与让学生动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总之,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丰富而灵活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良好的教师素质是上好课程的重要前提。很难想象,一个自身素质不高的教师能培养出素质很好的学生。我国高师现阶段的艺术史通识课,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一般不高。实事上,作为艺术史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以有利于现场直观教学,以及一定的艺术史专业基础之外,更需要具有广泛的综合文化知识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史课在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
(注:本文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课题,课程编号是20论文导读:12ybzz01)参考文献:刘述.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舒艳红.圣经文画——一条穿越西方艺术之林的小路.上海:学林出版社,200

7.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责任编辑:张斐然)上一页12

12ybzz01)
参考文献:
[1]刘述.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舒艳红.圣经文画——一条穿越西方艺术之林的小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