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空白”教学艺术实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79 浏览:97434
论文导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被挤压的思维时间释放出来,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感悟,主动探索,促成新的认知的生成。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激活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理由的能力,使语文教学实处蕴虚,虚处含实,虚实相生,形成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运用空白艺术,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析了语文教学中“空白”教学艺术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空白;实施兴趣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的部分。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古希腊的维纳斯女神雕像断臂的空白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古代《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更让读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空白艺术强调的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这种“空白”状态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使课堂节奏鲜明,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流程跌宕多姿、妙趣横生。那么,在具体的课堂中怎样实施“空白”艺术呢?

一、设置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创设情境等作用。课堂导语是一堂课的“序言”,要用它来创造气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课前可以用一张有趣的图片、一个精彩的镜头或一组生动形象的语言作“引子”,将学生带入情境;也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一首诗等导入。导语就是极其重要的“留白”环节,它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第一笔。燎原之火是否燃得起来,就看开头这三五分钟的星星之火了。
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首先抓住课题这个训练点,并结合一些优美的图片,创设情境,形成“空白”,引导学生欣赏、感受、体味,并适时提出一个理由: 都说“诗情画意”,这么美的画面,谁能给配上几句诗呢?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不到一分钟,就有许多同学举手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学过的名家诗句都一一地回忆起来了,而且与画面的意境也能吻合。学生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修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就趁机引导:我们今天就到这么美、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去游览一番吧! 这一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讨论主题,发散思维

语文课上,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有时我们总习惯于给学生讲解得十分具体,分析得十分透彻。这种教学策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作为语文老师,也不应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做一个说破道尽的“媒婆”,而应当运用一点“空白”艺术,与学生一道去品味、感悟、探寻作品的艺术魅力。
如笔者在教《愚公移山》时,发现有些学生赞同愚公移山的做法,认为其精神是大可提倡的,而一部分同学却反驳道: 愚公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家不是更讲求经济效益吗?而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我相机诱导,双方就此展开了一场“唇舌战”。持“移山”观点一方认为“:山”象征着压迫、困难。“移山”表现了目标坚定、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小到个人的学习,大到国家的建设,这种精神无不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搬家”则是畏惧困难、逃避困难的懦夫的表现。持“搬家”观点一方则认为“:移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蛮干,是思想僵化、不讲效益的表现;“搬家”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巧干,是思想解放、讲究实效的表现。“搬家”既可“留得青山在”,又可把“移山”所耗费的精力投入重建家园的事业中,何乐而不为呢?他们甚至认为,若真的出现许多“愚公”,动不动就要“移山”,且“固不可彻”,岂不糟蹋了生态环境,殃及人类?
这些话讲得多么有理。虽然他们羽毛未丰,还有不少稚气,但是他们善深思,有主见,比起不动脑筋、只听教师讲解的人要强多了。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创设“空白”,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填补情节,妙趣横生

有些文学作品结尾令人遐想,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学过程中,我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的结局时,提出一个理由: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他死了吗?他是怎么死的? 这里我启发学生联系上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去深思。这样学生想象的翅膀已展开,并各抒己见,解说这一“空白”:有的说孔乙己在冰天雪地中冻死;有的说他没钱医治,活活痛死;有的说他饿死;也有的学生说孔乙己没有死,他借钱治好了腿,后来还中了举,也像丁举人一样淫威乡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深思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空白”还有很多。譬如:《故乡》中的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的友谊发展一样,充满隔膜?《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在游行完毕回宫后,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假如“我”的父母和于勒见面了,会发生些什么?当然,教学中要避开教学中使用“空白”艺术可能进入的误区:一是布白不宜过多。对于整堂课而言,布白只能占极小的活动空间,教师不能无休止地给学生营造“空白”,否则就会使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支离破碎,过于空洞。二是“空白”艺术应与前后知识体系、教学环节紧密相扣,使学生能够通过联想,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填补“空白”。
总之,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空白”艺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使教学不仅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创设一种审美的艺术境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nzhsj/lw21847.html上一论文:有关于徐州户部山传统建筑装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