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中外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塑造与传播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707 浏览:22045
论文导读:雄传奇故事、军事人物形象,演绎和书写着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寄托着普通人的英雄情结。从电影发明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来,更将历史与现实中的英雄人物真实地再现在观众眼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形象”一词,最早出自《周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现)矣。”生活中的形象,指模仿事物的“形”,使人可见可
摘 要:通过审视中外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的发展历程、审美特点,探寻了影视作品创作与民族精神、英雄意识和战争文化的内在关系,探讨运用影视媒介树立我军崭新形象、传播我军先进文化的作用与途径。
关键词:影视作品;军人形象;传播力建设
1007-0125(2014)11-0148-02
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历来是艺术作品所关注的重大主题,英雄传奇故事、军事人物形象,演绎和书写着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也寄托着普通人的英雄情结。从电影发明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来,更将历史与现实中的英雄人物真实地再现在观众眼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形象”一词,最早出自《周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现)矣。”生活中的形象,指模仿事物的“形”,使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然而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指生动鲜明的生活画面,映射到人的心理意识中成为“表象”,同时还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和审美创造力,在作品中成为直指人心的“艺术形象”。

一、我国影视作品中军人形象塑造的传承与突围

新中国成立之初,军事电影曾经占据了影坛的半壁江山,影片中的军人形象——杨子荣、董存瑞、雷锋,见证了中国革命和军队发展的光荣历史,激励着他们所属的时代和无数的观众。
(一)解放初期至前,银幕军人形象以革命英烈、模范人物为主。新中国成立至前(1949-1966),在我国文艺发展史上被称为“十七年”。中华民族刚刚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经历了战火洗礼的电影工作者饱含地投入到创作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而质朴的军人形象。
《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长、双英雄李向阳,是个极有代表性的形象。男主角郭振清的表演质朴自然、又神采飞扬,之后“李向阳”成了中国抗日豪杰的代名词。类似的传奇英雄还有《铁道游击队》中的飞虎队长刘洪、《林海雪原》中的侦察英雄杨子荣等等。抗美援朝题材的一系列影片:《英雄儿女》、《黄继光》、《上甘岭》,其中的英雄形象也成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以和平时期为背景的影片《雷锋》则把视角投向了普通士兵,通过一系列小故事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共产主义追求,诠释了“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高尚境界。
解放初期,在百废待兴社会背景下,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为凝聚和鼓舞民族意志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但是,当时军人形象的塑造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些革命英雄几乎都是道德上的完人,很少表现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精神痛苦。作品大多以简单化的价值情感判断来区分英雄和敌人,片中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革命者就是叛徒、反动派,这种二元价值观受到了当时意识形态和文艺创作导向的局限。
随着1976年10月粉碎“”,文化艺术界迎来了新的春天,人民与子弟兵的血肉联系,重新成为军旅题材影视创作的丰厚土壤,军人形象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
(二)改革开放至今,国产影视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完成了从“高大全”式英雄向普通人的回归。80年代中期,军队与地方合作拍摄了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等,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称赞。但是,当时军旅题材电视剧在观众中的影响力还远不及同题材电影作品,社会关注度也不及当时《渴望》、《四世同堂》和四大名著等改编作品和现实题材作品。进入新世纪,这一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2000年的开年大戏《突出重围》,以及后来的《沙场点兵》、《垂直打击》等军事变革剧,迎来了新世纪军旅电视剧的繁荣。
新军事影视作品对军人形象塑造的突围主要表现两点:
1.从只可仰视的英雄到鲜活个体的回归。在过去的岁月里,影片中几乎见不到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进步的就是落后的。但是,让观众感到难以亲近。
对革命者形象的个性化诠释是新世纪“红色影视”作品的一大亮点,作为叙述中心的这些革命者,充分地展现出特殊岁月中个体身上的强大精神魅力。2002年《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几乎瞬间就赢得了观众们的欣赏和赞誉。随后,《亮剑》中的李云龙也迅速征服了观众,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亮剑热”。李云龙这个形象,与以往“高大全”式、严肃古板的英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方面他骁勇善战、是个天生的军事家,但也不听指挥、脾气暴躁,还带着一种农民式的狡猾。同时,李云龙性格的多面性,并非是强加于这个人物的简单附会,而是以善良、忠诚、勇敢和共产主义信念这些革命者的内在本质为基础和前提的,这成为了他英雄性格的主要基调,也是他和观众产生深刻情感共鸣的根本理由。
李云龙形象以及整部剧的成功,还有赖于剧中其他一些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比如既是对手又是朋友的楚云飞,李云龙身边的张大彪、魏和尚等等,政治分歧、个人感情、兄弟情谊纠葛在一起,不断让观众获得复杂、真诚、美好的情感体验。
2.从恢弘史诗的书写到平民化叙事的回归。军事题材影视剧,大多以战斗为主线,把人物情感、历史背景、国仇家恨串联起来,用战斗说话。如果说《亮剑》是革命历史题材的传奇演绎,那么《士兵突击》就是平民故事的草根书写。
许三多的成长,是个典型的励志故事,走的是平民化路线。这个几乎不被所有人看好、甚至入伍动机都不太明确的农村青年,在部队中经过锻造与磨砺,成长为“兵王”。正如评论家所说,经过螺旋式的上升臻于更高境界,是为悲剧英雄。悲剧英雄不停求索的故事模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当故事讲述过程带领观众经历一种价值的转变时,观众便会体验到一种情感。同时观众对剧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精神的认同,对于真善美的渴望,说明善良、正直、利他、诚实等等品质,依旧是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的终极取向。
无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深入人心的银幕英雄,还是新时期军事影视中多元化军人形象的成功,都源于人物形象所负载的精神与时代需求的高度契合,为凝聚民族意志、推动社会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全文地址:www.7ctime.com/sjxwsylw/lw46268.html上一论文:分析唐代诗僧别集传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