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英汉日常语言歧义现象及意义对比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79 浏览:156813
论文导读:
摘要:歧义是所有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它在人们的交流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语言歧义能增加交谈的趣味性,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产生日常语言歧义的理由进行了梳理,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通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例子,从不同方面浅析了歧义在交流、笑话、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效应。对歧义的特征,造成歧义的理由及其修辞作用进行分析能帮助我们准确生动地使用语言,并为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帮助。
关键词:汉语;英语;歧义;积极影响
1006-026X(2013)12-0000-01

一、歧义成因的分类

歧义按其形成理由的不同,一般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指的是由于语音的理由所产生的歧义。语音体系中的最小单位是英汉日常语言歧义现象及意义对比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7ctime.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音素,各种语言的音素相差都不大,汉语声母21个,韵母39个,共60个,另加四个声调;英语音素元音20个,辅音28个,共48个,没有声调。我们知道,音素组合起来的最小单位是音节。一种语言的音素组成的音节方式如何,所组成的音节数量的多少,会对语言产生重要的影响。汉语的声母与韵母搭配关系中,没有一个声母能和所有的韵母完全搭配,最明显的差异就是“g、k、h” “j、q、x”“zh、ch、sh”“r”“z、c、s”,四组声母分别只能与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中的两组配对。而英语在这点上却灵活的多,辅音既可以出现在音节的前面,也可以出现在后面,可以单用也可以联用。对比起来,汉语音节的组合特点,自然会使得汉语音素的组合能力大受限制,所组成的音节数量也会受到很大的约束。虽然表面上汉语的音素数量多于英语,但实际上普通话的音节数只有四百多个,加上四声变化也只有一千三百多个。所以汉语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多数情况下,汉语的语音歧义因此而生。有一则新闻,更体现了这种歧义引发的幽默效果,据2011年12月17日的《现代快报》刊载。“2011年12月14日晚上,南京浦口分局珠江派出所一名巡逻民警带着一名保安,在辖区内巡查,当行至南京审计学院附近时,发现一名男子推着一辆助力车吃力地步行。‘这么晚了,推着车子干吗?’民警感觉此人非常可疑,便上前将男子拦了下来。‘你叫什么名字?’民警问。‘蒋英羽。’男子答。‘什么名字?’民警感觉奇怪。‘蒋英羽啊!’男子也觉得诧异。民警没辙,只好用英语询问:‘Whats your name?’这下,轮到那名男子傻了眼,愣了几秒钟后,男子哈哈大笑,随后,男子掏出了自己的,民警拿过来一看,‘蒋英羽!’”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但是这类情况的歧义一般出现在口语中,一旦进入书面语阶段,由于汉字对汉语单音节构词的替代性作用,歧义会自然消失。而英语语音歧义主要体现为同音异义词(homophones),例如:“carat,caret,and carrot”和“rose(玫瑰)and rose(rise的过去式)”, 据不完全统计,英文中的同音异义词超过1000组。同时因为英语中连读和爆破现象,往往还存在另外一种同音异义的情况,比如“ice scream” vs.“I scream”,和“depend” vs.“deep end”。所以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人来说,如果有的话没有说完,或者发音不清晰,发音不准确,或者讲得太快,都会造成听觉理解上的困难。
第二个层面上的歧义存在于词汇层面,即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词义存在着三个层次:概念词义(denotative meaning)、情景词义(situational meaning)和联想词义(associative meaning)。在交际中,交际双方有时虽然都是用同一个词,但由于对该词的词义层次存在理解上的差异,也会产生歧义。例如:Teacher:How do you spell the word“neighbor”,Tom?Tom:N-E-L-G-H-B-O-R.Teacher:Yes.And what does it mean?Tom:Its a woman that comes to borrow things on Sundays.Neighbor 的概念词义为“居住于某人附近的人”,但同样是“邻居”, 在不同人的脑海里, 它的具体所指不同。例句中teacher 问的是neighbor 的概念词义, 而Tom 答的却是它的情景词义,歧义由此而产生。此种歧义现象也正说明,词汇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笼统的,而是根据语境不断变化,与历史、社会文化、思维方式有关。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三个层面上的歧义存在于语法层面,即语法结构的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比如“参考消息”这一短语,是名词词组还是动宾词组,孤立地看,是不清楚的。我们可以将“参考”视为动词,“消息”视为其宾语,“参考消息”构成动宾结构;也可以将“参考”做定语用,构成以名词“消息”为中心的偏正结构。还有一种理解,因为《参考消息》是国内的知名报刊,在特定的语境中,也很容易联想到特有名词,即报刊的名字。所以在此例中,一个短语有三种合理的理解,故存在歧义。再如“没有穿破的鞋子”,也同样有三种理解,我们可以理解为“没有穿破的鞋子,但可能有剪破的,或者烧破的鞋子”,这里是“没有”作为副词强调动词“穿”;也可以理解为“他的鞋子都是好的,没有损坏的鞋子”,此时“没有穿破的”整体作为定语修饰衣服,主语省略;还可以理解为“这双鞋子没有被穿坏”,这时“鞋子”则是被理解为主语的。在英语中,一种最常见的语法歧义存在于宾语层面上,即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区分。比如“They found me a good worker”,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把“me”视为间接宾语,“a good worker”视为直接宾语,则整个句子的意思是“They found a good work论文导读:句式的一种或几种解释策略,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二、歧义的积极运用人们说话,或汉语考试中,都力求简明准确,尽量避开歧义和语义含混。但并不是所有的歧义都是消极的,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达到某种艺术魅力。把产生歧义的词汇有意思地、巧妙地安排在能产生两种理解的语句中
er for me”;同样,我们可以把“me”视为间接宾语,“a good worker”视为直接宾语,则整个句子的意思是“They feel that I am a good worker”。由于同一个句式的一种或几种解释策略,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二、 歧义的积极运用

人们说话,或汉语考试中,都力求简明准确,尽量避开歧义和语义含混。但并不是所有的歧义都是消极的,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取得某种修辞效果,达到某种艺术魅力。把产生歧义的词汇有意思地、巧妙地安排在能产生两种理解的语句中,达到“言在此后而意在彼”的目的。比如:“To write with a broken pencil is pointless.”在这个例子中,作者表面上使用了“-less”作为后缀时表示“无,没有”的意思,与point组合构成铅笔无尖儿的意思;但“pointless”本身又有“无作用;无目标的”的含义,整个句子使用双关语的修辞,体现了一种幽默的效果;汉语中很多歇后语,也利用了谐音歧义手段,比如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将这样的句子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戏剧效果。无论英语或者汉语中,都有很多俗语是歧义的杰作。中国的相声中的许多语言都充满了谐音双关、表里双关的语料。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也从不乏双关修辞的身影。所以歧义在人们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歧义的积极作用,能使人们的语言充满艺术魅力,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冯志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文信息学报》 第9卷 第4期 PP14~32,1995年;
[2]《文化语言学教程》,苏新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p152-p153
[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朱德熙,商务印书馆,p169-p170
[4]《汉英语言歧义现象比较研究》,凌瑶,陈金中,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5]《汉英歧义的成因及其运用》,刘乃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6]《论英语中双关与歧义的差异》,黎清群,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