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下学生工作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399 浏览:84238
论文导读:
摘要: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工作实践,从明确基本原则、目标体系、载体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探讨学生工作如何更加紧密地围绕和推动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在把握好系统性、科学性、差异性原则基础上,以学科优势为着力点构建引领支撑体系,以培养目标为根本点设计工作载体体系,以第一课堂为出发点完善保障督导体系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创新型;引领支撑;工作载体;保障督导;拔尖创新人才
0、引言
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才不仅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引领者,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先进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世界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3次著名的经济追赶:美国对英国的追赶、日本对美国的追赶、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3次追赶的背后,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创新型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更加紧迫的期望和要求。而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有优质的生源、一流的师资队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水平的实验创新平台,也需要有一流的学生工作体系。16号文件颁发以来,各地各部门各高校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内容、机制和方式策略的创新,学生工作的好思路、好做法、好成绩不断涌现。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学生工作与人才培养脱节、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够、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仍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解决这一理由,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要构建出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学生工作体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自1956年成立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617名博士、2726名硕士、6420名学士,2010、2011年列全国“教学满意度排行榜”计算机学科第一名,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2002、2007年均列第5名,2012年位列第4名;在ESI学科排名中,2011、2012、2013年进入全球计算机学科前1%,为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的学科基础。近年来,哈工大计算机学院结合自身的传统和特色,提出了“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教育“金字塔”体系,并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学生工作目标体系、载体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工作相关论文由www.7ctime.com收集,如需论文.体系和组织体系,不断深化学生工作内涵,有力保障和推动了学生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1、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工作基本原则

学生工作只有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坚持把服务和推动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为学生工作的主线,找准学生工作的着眼点,坚持把是否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作为判断学生工作科学与否、有效与否的唯一标准,才能有效克服学生工作与人才培养“两张皮”现象,不断提升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学生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以下3点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创新型人才所需的能力与素质是全方位的,而且每一项技能的形成特别是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一个持续的、多方面共同作用的过程,学生工作要坚持系统的教育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认真梳理哪些素质和能力能够在教学科研平台中得到有效解决,哪些能力和素质需要依托学生工作培养和提升,在哪个时间节点、采取什么载体进行培养,都需要系统地进行设计和深思。
2)科学性原则。
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说到底就是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理由。要牢牢抓住学生工作科学化的主线,更加注重规律分析与运用,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学生工作科学化的关键环节,工作原理、理念、原则、载体、机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的理论指导,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3)差异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由于受教育者自身条件的不同,他们的成长目标、接受能力、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需求等都会有差异。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载体与受教育者的兴趣、心理、成长的规律、知识之间的关系,考虑不同的教育者对不同的载体偏好或者接受敏感性的不同,才能较好地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最终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2、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工作途径

学生工作的途径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到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每个时期、每个教育者和每个受教育者的行动方向,不断明确工作任务和主攻方向,以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根本点和落脚点,以优质的学科资源作为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以服务第一课堂教学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探寻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和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成长成才。

2.1 坚持以学科优势为着力点,构建引领支撑体系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轨迹,我们清楚地看到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深厚精辟的文化传统、严谨创新的教学科研环境,是造就一流人才的共同经验。只有充分挖掘深厚的专业文化、充分动员优秀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才能为学生工作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也才能为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密切结合创造良好的平台(如图1所示)。
1)发挥专业文化的引领作用。
学院通过凝练专业精神、撰写专业历史、谱写院歌、设计院徽、设立专业历史走廊、知名校友长廊、教授名师展览等形式将专业60年的办学传统生动地呈现给师生;学院连续7年每年举办一次以专业创始人命名的“光熙杯”师生体育竞赛和“计算之歌”文化晚会,连续13年每年举办一次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和教学法研讨会,连续开展600余期“光熙论坛”,将专业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引领学生在计算机学术前沿求实创新、探索进取。2)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
学院通论文导读:评奖评优过程中,学院成立学生评奖委员会,开展个人风采展示与成长故事分享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相互学习;在激励方式上,采取开表彰会、颁发证书、赠送纪念品、组织获奖者与知名教授合影留念、向获奖学生的家长和高中母校班主任邮寄喜报等形式,形成多位一体的激励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成才热情。3)营造积极向上的
过举办“名师小班行’’系列活动,定期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学生工作由优秀论文网站www.7ctime.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邀请知名教授、博导以及学科带头人走进小班班会,学生不仅可以在与名师们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中探讨专业知识和学习心得,更可以聆听名师教诲,从而树立更为明确的人生目标;定期邀请原校党委书记李生教授、“973”首席科学家李建中教授、新世纪人才刘挺教授等一批党员专家走上党校讲台,与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畅谈人生、理想、信念以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心得体会,让党课变得更精彩,老师以自身的精湛学术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带动和影响学生。
3)发挥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
学院通过依托海量数据计算研究中心、信息检索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单位成立了13个学生学术俱乐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俱乐部,俱乐部通过定期举办本硕博参加的学术沙龙、结合研究方向开展创新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知识;依托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智能体机器人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鼓励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兴趣,自由组队、自主立项、合作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以学院本科生为主设计的“机器人舞蹈队”过关斩将,成功登上龙年春晚舞台,演绎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2.2 坚持以落实好培养目标为根本点,设计工作载体体系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下构建出先进的、科学的、可行的和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方案。如何在总结办学传统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科基础、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经验,形成培养一流品牌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形成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学生工作载体体系(如图2所示),对于增强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将创造热情、创造能力和创造活力作为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基本特征。
学院在大力推行项目学习、大作业、综合设计课程的基础上,设立创新学分和评奖评优加分激励机制,举办科技文化节和创新作品展,组织各类学术沙龙和学术论坛,开展知名企业工程师和校内知名专家创新讲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学院在本科一年级开展年度创新项目计划,结合c语言课程开展全员性质的ACM编程训练,定期举办“捉虫大赛”和“搜索达人”等趣味竞赛,定期与高端企业举办学术论坛,举办国际学术论坛,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将发展学生个性化特长作为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学院在充分考虑同一个学生不同年级或同一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设立分层次分群体的学生工作大纲,按培养学生需求设计出相应的教育载体,按学生兴趣设计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得学生工作能够较好地契合学生的个性需求;支持成立以人文思辨论坛、国际文化交流协会、诗社、乐团、文体俱乐部等社团组织,鼓励开展学生风采展示、“哈工大好声音”“One Comer,One World”中外学生系列Party、极峰论剑辩论赛、赛诗会等活动,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化专长。
3)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创新人才战胜创新过程中各种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学院定期开展时事政策辩论会、理论学习研讨会、成长故事分享会、为民服务承诺答辩会、国内外IT发展模式调研等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对国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学院设置志愿服务学分,开展“智慧农村”计算机基本应用培训、“夕阳e时代”老年人计算机基本知识培训、“零起点”低年级本科生电脑技能培训、“电脑110”义务维修、农民工子弟学校帮扶、“我的中国梦”等教育实践活动,将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既能有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感,又能推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

2.3 坚持以服务好第一课堂为出发点,完善保障督导体系

学生工作只有与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其价值。只有坚持把服务好第一课堂、推动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落实作为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把学风建设效果作为判断学生工作水平的一条重要标准,构建相应的激励体系和考核体系(如图3所示),才能有力推动各项工作深入持续发展。
1)增强辅导员服务中心的意识和能力。
影响学生工作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队伍建设。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和骨干,其意识和能力决定了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学院制订《辅导员工作激励考核办法》,结合辅导员基本工作量、专项工作量、增值工作量和奖励工作量积分,将服务保障第一课堂的做法和成效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任课教师和学生作为考核的重要主体,引导辅导员主动服务学生,积极走进课堂、寝室和研究中心;实施“辅导员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单周学生工作课题研讨”和“双周专家培训”等培训活动,设立专题对国内外一流大学相关工作开展调研,邀请校内外优秀学生工作者座谈培训,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不断提升辅导员了解学生、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2)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热情和动力。
学生是学生工作的主体,有效的激励是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热情的重要保障机制。学院制订《评奖评优手册》,在新生入学时就发到他们手上,第一时间将“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规格”和评奖争优的“标准”送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对评奖评优类别、参评对象、参评基本条件以及评奖评优的基本流程等一目了然;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学院成立学生评奖委员会,开展个人风采展示与成长故事分享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相互学习;在激励方式上,采取开表彰会、颁发证书、赠送纪念品、组织获奖者与知名教授合影留念、向获奖学生的家长和高中母校班主任邮寄喜报等形式,形成多位一体的激励体系,充分激发学生的成才热情。
3)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和环境。
学生总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地感受、体验和深思,学习环境和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价值取向,这是为什么会经常出现“保论文导读: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多样,学生工作的新难点、新挑战将不断出现,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才能形成与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上一页123
研寝室”或者“降级寝室”的一个重要理由。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寻找身边的榜样”“寻找身边的闪光点”等活动,学院挖掘各类先进的典型和个人,形成“榜样库”,根据同学需要及时组成各类先进事迹报告团广泛开展事迹报告,形成“学院有典型、身边有榜样”的良好氛围;实施寝室“正能量”工程,开展“励志”“诚信”“节约”主题微电影展播和漫画展,发放“免死金牌”调动学生参与自我游戏管理的积极性,开展“正能量星级寝室”评比提高学生参与寝室卫生建设的热情,组建“正能量早餐团”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形成奋发向上的浓厚氛围。
3、结语
实践证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广受企业赞誉,研究生就业率连续13年保持100%,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保持95%以上。
学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作,特别是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多样,学生工作的新难点、新挑战将不断出现,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才能形成与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